從園藝培養工作態度 庇護農場的職場哲學

從園藝培養工作態度 庇護農場的職場哲學 | 華視新聞

蔡欣妤、曾語昕  / 新北市

「你可以聞聞看它的味道,很特別。雖然外觀很像韭菜,這個植物叫做紫嬌花,春夏季的時候會開紫色的花,已經快要開囉!」在一片綠意盎然中,大安庇護農場的員工小敏細心地說著園區內各個植物的特性,眼神散發著自信的光輝。在這座農場裡,有著一群渴望在這邊學習一技之長的身心障礙者在農場工作中,發展導覽、培育植物等技能。

首座庇護農場 再創就業新天地

「大安庇護農場」是新北市政府勞工局委託「新北市視障協會」經營,於二〇〇四年七月開幕,近年來以收取智能障礙的身心障礙者為主。是臺灣首座合法立案,由身心障礙者自產自銷的農場,為這些被束縛的身障者們,創造就業的可能。

大安庇護農場提供的服務項目。 製圖/ 曾語昕

農場主要的服務項目包含接待農場參訪、DIY體驗活動、園藝工作及手工香皂製作與包裝等等。農場內部分為導覽組、施工組、維護組及文創組。老師及輔導員會依據庇護員工的特質,分派他們到適合的崗位學習,一展長才。

學以致用 員工「說」出自信

擔任導覽員的小敏與阿銓,是中度智能障礙的庇護員工,經過一年多的訓練,從背誦到實際演練,最後進步到與客人對談如流,甚至配上生動的解說,帶著客人穿梭在植物園中。小敏和阿銓對於各個植物的習性與特徵瞭若指掌,在講解的過程中,也會摻雜與客人的小互動,像是透過提示,讓客人猜植物名稱,或讓客人親自聞聞植物的味道,了解各個植物製成加工品後的用途與藥效。

「老師當初教導我們如何介紹給客人的時候就強調,要用活潑的方式講解,與客人交流,才能讓他們記得住。」小敏語中夾雜著些許自豪,笑著說道。也正是因為小敏與阿銓的學以致用,只要農場接待外賓,他們都有機會一展長才,成為導覽組的第一把交椅。

而施工組傾向的則是體耐力較好的孩子,農場有時會接園藝工程的案子,老師們為了讓員工增加歷練,會帶著他們一同前往施工地點,在工作的過程中,讓員工熟悉工具的使用與操作。

「工作能力的訓練,其實不只需要我們培養,家長在家的協助與輔導,都可以讓孩子們學習的成效更持久。」竺士偉主任說。因此身心障礙者的職業訓練除了庇護場域的培育之外,家長同樣也扮演重要角色,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督促他們多學習,多觀察並實際操作,而不是放任他們依賴他人。

庇護員工小敏為來農場的客人導覽。 攝影/曾語昕

適當的工作壓力 向心力更強

「庇護農場不是只提供工作機會而已,孩子們進到這邊,更要學習工作的意義。」竺士偉強調,「我們會給這些庇護員工工作壓力,像是比賽代工品的完成件數,同時也告訴他們不是有做就好,不管成品質量如何,或是覺得不做也沒關係,這些都是錯誤的工作態度,我們也會適時的給予處分,要讓他們了解,做才有所得,才會讓自己進步。」

除此之外,農場也會接代工案,像是工程防護面罩的組裝等等,讓員工們提升工作能力。代工的作業以每兩個小時為一個單位,計算完成的件數。而農場的主任竺士偉,會與員工們一起工作,在兩個小時內完成兩百件成品,有些孩子能趕上主任的進度,完成兩百餘件,但有些能力較不足的,完成一件成品對他們來說是件困難事。竺主任說:「在農場裡,我是他們追求的模範,讓他們了解一般職場所要求的工作效率是甚麼樣子,知道我們與一般職場的差距有多大,要努力讓自己的能力跟上,才能跟著團隊一同外出接案工作。」

也因為庇護農場重視價值觀的建立,許多家長發現,這兩三年來,這些孩子們為了達成老師設定的目標,會互相幫助,向心力也更強,甚至因為認同這個地方,而產生了歸屬感,以自己的工作為榮,「帶這群孩子出跑工程的時候,他們會很有自信的帶著笑容說:『我們是大安庇護農場的員工!』」竺士偉感動的說著。

培養正確工作態度 成庇護農場核心價值

「庇護農場想讓這些孩子學會的,除了技能之外,還有正確的工作態度。希望他們學會對主管尊重,對教導自己的人表達感謝,更要建立起金錢概念,知道自己賺錢的意義是什麼。」竺主任說,「這些孩子們必須要知道自己的工作效率也會關係到公司營收,更會對自己的薪資產生影響。」

目前庇護農場內有五十五名員工。「剛到這邊工作的時候,什麼東西都想教給他們,希望他們趕快學會!」竺士偉笑著說,但也知道這不太可能成功,畢竟他們還是需要多花很多心力培養的工作者,學習的速度可能是正常人的三到四倍,甚至更多,「像我們最怕過年,因為年假一放完,這些好不容易教會的技能就又全部忘光光了,要重頭來過,全部歸零。」雖然話語裡透露著無奈,但竺主任的眼睛裡依舊閃爍著溫暖的光芒,只要肯學習,總有一天,這些技能終將變成他們的引以為傲的優勢。

竺士偉主任希望庇護員工們能有良好的工作態度。 攝影/曾語昕

庇護農場的獨特之處 工作順應時節變化

庇護農場與一般工場有很大的不同。工廠裡是按照SOP作業,有固定的作業流程,庇護性就業者的工作主要針對一項技術,反覆工作,完成既定的工作內容,可能專門做麵包,或是打蛋、包裝,依照完成的件數做為業績。而庇護農場不同的地方在於,所有工作的實施都需依循大自然的規律。每天要觀察天候狀況調整澆水量的多寡,更要配合季節變換調整耕種方式,「像是我們會教導他們利用觸摸土壤的方式,判斷土壤每天所需的水量;另外我們也會給孩子們不同形狀的模具,讓他們學會辨別三角形、正方形等等圖形,以利手工肥皂的製作與壓模。」竺士偉說道。因此員工們需要花更多的心力學習, 以因應瞬息萬變的職場考驗。

庇護農場員工努力完成代工商品,達到主任設定的目標。 攝影/曾語昕

社會現實成障礙 進入一般職場更艱辛

「如果有些能力比較好的,我們會在培養、訓練一段時間之後把他們推去上一般職場,但矛盾的是,在農場學到的技能,像是植物照顧、園藝施工等等,很難在一般職場活用,所以大多他們也只能從事作業員或清潔工這類工作。」竺士偉無奈地說,雖然社會對庇護的期望是能把這些孩子送上職場,但現實往往不盡人意。案例中,也有許多身心障礙者因為能力受限,上升到一般職場之後還是無法適應工作內容與高壓環境,在待人處事上也缺乏能力應對,而放棄工作,回到庇護農場就職。「所以在庇護農場裡,我們會盡全力教導他們技能,但最想要交給他們的是積極的工作態度與價值觀,因為心態一旦建立起來,是誰也帶不走也不能撼動的,更是他們難能可貴的寶藏。」竺士偉訴說著這座農場想給予員工們的核心價值。

有一位身心障礙的庇護員工,曾經在一般公司擔任作業員,但由於職場要求效率高,無法達到主管要求,工作壓力過大,因此讓他備感壓力而選擇離開,最後回到庇護農場。雖然放棄了一般職場的工作,但也因為有了社會歷練,工作能力與待人處事的應對較其他人突出,課餘時間也會幫助能力較不足的同事,同時更珍惜在農場的工作機會,讓他能夠在農場體現自己的價值,找到自信。

這座庇護農場,或許是座安全堡壘,但農場的老師更想帶給他們的,不是以愛與關懷為名的舒適圈,而是藉由適當給予的工作壓力,促使他們跳脫被標籤的思維,在自己的崗位上盡最大的努力,激發自己的潛能,或許這樣的方式,能讓這些孩子們更了解自己,不再被手冊中的鑑定束縛、被身體的障礙阻擋,走出屬於自己的天堂路。

採訪側記

踏入大安庇護農場,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張張幸福的笑臉,搭配著活力十足的音樂,跳著健康操。這是他們每天的例行公事之一,在跳舞的過程中,不只是動動手腳,還搭配著農場老師製作的叮嚀語錄,每個孩子都開口大聲的背出在工作時要注意的事項,充滿溫馨的氣息,流淌在芬芳的自然氛圍中,這樣樸實的工作環境,,讓人忘卻這些孩子們身上所背負的沉重壓力,卻也更渴望台灣社會能點亮這些弱勢者人生的光明。

延伸閱讀

久大庇護工場用愛為你照亮生活

愛加倍庇護工場 築起身障者的家

黎明庇護工場 培養身障者自立

更多報導請看 生命力新聞


從園藝培養工作態度 庇護農場的職場哲學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