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谷藝術 打造社區藝文空間

張適、王怡婷  / 台北市

「水谷藝術」藝文空間,位於萬華的一棟老房子中。創辦人彭才瑄表示,自己曾在萬華讀書,對這個地區有深厚的感情,當他想要設立一個藝術展演空間時,找到了這棟老房子。於是,抱持著為社區服務的初衷,他將老房子重新裝潢,並維持原有的設計,除了讓水谷有「家」的感覺外,也能成為民眾貼近藝術的地方。


水谷藝術創辦人彭才瑄。

展演空間 多元運用

水谷藝術約於一年前成立,五層樓加上地下室,共有六層展演空間。除了租借給藝術家舉辦展覽外,四樓也設有房間與工作室,可供藝術家長期進駐,並舉辦繪畫教學或體驗活動。 而水谷並非以營利為主的畫廊,主要透過展場租金跟對外舉辦展覽來維持營運。而水谷透過免門票費跟低廉的場租,來鼓勵年輕、缺乏資源的藝術家來此策展外,也增加民眾接觸藝術的機會。

創辦人彭才瑄原本就讀淡江國企系,在大學畢業後曾參加過教育部U-Start畢業生創業賽,當時的創業構想是藝術品置換,讓民眾能短期租借價格昂貴的藝術品,但後來經營不順而改變想法。在做了許多藝術展演相關的活動後, 便想要設立一個展演空間,讓這些藝術活動更加發光發熱。當初是本著一個為藝文服務、為社區服務的初衷,所以就做了一個這樣的空間。

除了展覽之外,水谷也與其他團體聯合舉辦辦社區營造活動,像是去年五月的拾光市集,邀請南萬華加蚋仔地區的店家進行擺攤。並鼓勵商家能夠推出與在地相關的創意產品,讓更多人認識這塊土地的文化特色。彭才瑄說:「後來將社區營造的部分慢慢結合進來之後發現,這不只是一個展覽空間,而有更多關於社區以及人文關懷的部分」。

水谷藝術的內部空間,讓藝術家自行規劃擺設。

籌措資金 遭遇困難

為了籌措水谷藝術營運所需的費用,除了收展場租金之外,另外的收入來源,則是承接政府的專案計畫,但為了做到一個案子,可能要經過十幾次以上的提案才行,耗時耗力,且得到的補助也只能勉強養活空間數月的時間。不過彭才瑄說,這代表我們要不停地滾動向前,只要不停下腳步,這中間所遭遇的失敗都只是邁向成功的過程。

文化大學藝術系教授王鼎曄,在參觀水谷藝術空間時表示,像這種非營利為主的藝文空間,我們稱作替代空間,比起收費昂貴的畫廊,營運上相對困難。台北地價貴,空間大多都要營利賺錢,所以造成北部替代空間較少。目前只有伊通、VT、福利社、立方等非營利藝文空間,而台南的替代空間辦得較好,因為地點集中在鄰近街區,民眾可以一次參觀兩三個以上的藝文空間,店家辦活動也容易相互支援。而台北的地點分散,資源也少了許多。

水谷藝術,提供全年無休,免費參觀的服務。

克服困境 走出一片天

營運至今,除了資金問題外,無論辦活動、宣傳、策展,每項都有問題需要克服,但彭才瑄說:「真正的困難,沒有。但問我有沒有遇到困難,很多。可是絕對不是應該被拿出來討論的。」重點是如何一一克服困難,達到那第十一次的成功。而在彭才瑄的努力下,水谷目前得到文化部青年村落社區營造計畫的補助,加上辦展覽與租金收入,讓空間能夠正常的營運。目前除了有固定合作的藝術家外,也吸引奧地利、香港藝術家駐村作畫。

目前在水谷舉辦畢業畫展的文大學生周聖傑表示,往年畢展大家的作品都擺在同一個地方,很難看到亮點。而且約有五十位作家的作品一次展出,有時觀眾看到後面都麻木了。而水谷藝術空間給了他一個機會,可以與同學舉辦個人的畫展,此外,展場空間需要自行規劃擺設,讓我們不只是作畫,也能藉此學習如何讓空間與畫作進行連結,能夠在這裡辦展覽,真的很開心。而水谷藝術除了鼓勵年輕藝術家展現自我外,也希望透過長時間的推廣,讓民眾打破與藝術間的隔閡,能夠開開心心的走進來欣賞藝術。
延伸閱讀

水谷藝術粉絲專頁

伊通公園-替代空間

Artsalon非常廟藝文空間VT

福利社官網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