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 中國
中共20大專題(中央社記者陳沛冰台北8日電)每5年一次的中共全國黨代會是中共政治權力分配的重要場域,名義上,由數千萬名黨員逐層而上產生中共最高權力機關掌舵人。雖然中共對外營造這是一場民主選舉,但從不少蛛絲馬跡可窺探當中的政治操控。
中國共產黨第20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共20大)將於今年10月16日召開。依照以往流程,黨代會上將選出新一屆中共中央委員會、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成員。
20大閉幕後,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20屆一中全會)隨即召開,接續選出新一屆中共領導層,包含25名政治局委員,其中又產生7名常委,權力結構呈現一個金字塔三角形,位居結構頂端者是總書記。
中國共產黨目前約有9671.2萬名黨員,在上述流程發生前,中共甄選政治菁英的過程早已啟動。
先從最底層的9000多萬黨員甄選20大黨代表開始。20大黨代表名額有2300人,與19大相同。根據官方9月公布,20大代表名單共2296人,是從全中國大陸38個選舉單位產生,包含31個省市、3個中央機關(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金融系統、中央企業系統)、香港工委代表、澳門工委代表、台灣省籍代表,以及解放軍和武警部隊。
這場「選舉」工作,從去年11月開始,至今年7月全部完成。依據官媒描述,選舉採取「自下而上、上下結合、反復醞釀、逐級遴選」的辦法。
黨中央將20大代表名額分配給各選舉單位,再按黨中央要求與本地單位實際結合,有些單位會按分配名額適當擴大比例,逐級分配名額進行推薦提名,有些會進行全額推薦提名。
選舉過程還須「突出政治標準」、「檔案材料必審」、人選會被進行一番「全面體檢」,以及進行「個別談話」。當選的黨代表還需經過黨的20大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確認。
另外,一部分中共元老作為特邀代表出席大會。
接著,以這2000多名黨代表為選舉人,在黨代會上選出「兩委」,即中央委員會委員、候補委員與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成員。中共19大選出中央委員204人、中央候補委員172人,中紀委委員133人。
不過,並非所有中央委員都是黨代表,19大有3名中央委員不是黨代表,18大及17大也有類似情況。非黨代表的中央委員大部份是軍方代表。
事實上,「兩委」的選擇早在黨代會召開前就展開。比如,19大在2017年10月18日召開,同年9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已研究提出「兩委」候選人預備人選建議名單,9月29日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候選人預備人選建議名單。
然後,這份預備人選建議名單會在黨代會的主席團「醞釀」,之後交由各代表團進行預選。
雖然官媒強調「兩委」是差額選舉,但以19大為例,各代表團接到指令,先從224名候選人預備人選名單「差額掉」20人,肯定要連任的黨或國家領導人等當然不會被「差額掉」,主要是「差額掉」一些大型國企負責人,候選人名單由「差額」變成「等額」,才交由全體黨代會選舉。
至於最後進入中央政治局的人選,中共曾採取「民主推薦票」的方式為名單的最終結果「提供參考」。
比如17大,時任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曾召開領導幹部會議,參會者會有一張橘紅色的民主推薦票,在200多名成員中選出政治局成員,官方指,這份名單為最終結果「提供參考」。
不過,習近平執政下權力高度集中,上述的「黨內民主」方式萎縮,習採取的是「談話調研」,走回毛時期的傳統。
19大時,官媒曾在閉會後發文,直指17大、18大採取會議推薦的方式過度強調票的分量,導致投票隨意、民意失真,甚至投關係票、人情票。19大因此不採「大會海推」、「劃票打勾」,取而代之的是「談話調研」。
19大召開前,習近平與57名高官面對面談話,其他領導人則諮詢了另外近300人的建議。19大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書記處組成人選,中央軍委組成人選及國務院領導成員人選和全國人大、全國政協黨內新提拔人選等,也透過中共領導人在一定範圍內面對面聽取了推薦意見和建議而產生。
一般認為,這次的20大,習仍會採取「談話調研」,有助加強其政權的控制力。
整體而言,中共的政治菁英產生過程與投票選舉的民主國家不同,在向外界公布新一屆領導層人事安排前,20大的選舉工作早已啟動。
學者吳國光2018年撰寫的「權力的劇場:中共黨代會的制度運作」,是一本研究中共黨代會如何運作的學術書籍。當中指出,黨代會是受操控的會議,權力分配並不是在黨代會上,而是通過各種各樣的幕後行為完成。黨代會只是賦予其權力合法性的場域。(編輯:朱建陵)1111008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