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 歐洲
歐洲寒冬缺電(中央社記者田習如布魯塞爾29日專電)「事情在變好之前會變得更糟,但更糟這部分讓人感受太巨大了。」美國小說家查波斯基(Stephen Chbosky)這句話很適合用來形容今冬,甚至持續到明冬的歐洲能源危機。
它是一場「完美風暴」,匯集歐洲三個脆弱的面向。
首先是7.45億歐洲人的生存難關。2月24日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揮軍入侵烏克蘭,點燃了歐洲對俄國能源過度依賴導致的通膨。歐元區能源價格漲幅在10月衝上41.9%,整體通膨率升至10.7%,創下1997年匯整數據以來的新高。歐盟統計局(Eurostat)估計全年歐盟通膨率高達9.3%,歐元區則是8.5%,都是史上罕見。
這些數字落在平民身上是負擔不起的開銷。根據匈牙利能源局(MEKH)、奧地利能源局(E-Control)與芬蘭能源顧問公司VaasaETT合作發布的「家戶能源價格指數」(HEPI),歐洲33國(歐盟27成員國加英國、瑞士、挪威、蒙特內哥羅、塞爾維亞和烏克蘭)10月相較,一年前每戶家庭天然氣帳單平均漲了111%,電費則漲69%。
能源成本攪動萬物,從房租到歐洲人的主食麵包都漲價,歐盟統計局追蹤歐盟區平均麵包漲幅從2月的8%跳升到8月的18%。
民生問題讓歐洲許多國家自春天開始就罷工抗議不斷。路透社(Reuters)匯整英國光是11月就有150所大學的7萬名教職員、護理人員、物流工人和不同鐵路工會發起罷工,希斯羅機場(Heathrow)外包地勤工人打算趁世足賽期間罷工,郵差工會也要自月底開始趁耶誕賀卡熱季發起罷工。
為抗議「生活成本」高升而在11月示威的歐洲國家還包括:比利時全國總工會9日舉行跨行業大罷工,這是6個月來第4場全國性大罷工;法國道達爾(Total)能源旗下工人斷斷續續罷工多日,影響45%煉油產能;德國製造業金屬工人罷工,包括位在漢堡的空中巴士(Airbus)工廠;西班牙馬德里Mayor廣場3日聚集數千人抗議,是該國今年最大規模抗議之一。
歐洲第2個脆弱面是政策失算。俄烏戰前歐盟進口石油約有3成來自俄國、天然氣4成、煤炭等固體化石燃料則占5成。
標榜人權民主的歐盟卻在經濟上如此依賴一個軍事霸權獨裁國家,無視蒲亭上台後俄國接連入侵喬治亞、烏克蘭所屬克里米亞(Crimea)等地,造成區域不穩定。德國等大國也不理會東歐國家的警告,執意從俄國再牽一條北溪2號天然氣管線入歐,更增依賴,反映歐盟對自身外交能力太自滿、對經濟風險太輕忽的政策盲點。
第3個由俄烏戰爭而凸顯的弱點是歐盟團結度。從歐洲各國搶購液化天然氣以填滿庫存備冬,結果推高市價增加各國成本,到富國砸錢補貼自家企業和民眾,造成歐盟內部市場不公平競爭,再到各國對於能源價格管制作法遲遲無法形成共識。這些各自為政和各執立場,拖累了解決共同問題的效率。
還好歐盟不是一天造成,也不會因為這場風暴而瓦解,反而在安全意識高升下吸引更多周邊國家想加入。風暴過後,歐盟將有機會變得更強大。
歐洲議會議員史蒂芬尼茲(Ivan Stefanec)就認為歐盟做對了一些事,他告訴中央社:「例如在儲存天然氣上的合作,對於這個冬天能有足夠天然氣非常重要,另外是讓天然氣價格對最終電價的影響脫鉤,還有促成能源基礎建設的投資和合作⋯⋯我們正在對的道路上。」
他強調:「至少(歐盟已成功)降低對俄國天然氣的依賴,從40%降到8%⋯⋯這需要時間,但我們正在脫離俄國的能源,而且這不只是經濟議題,也是道德議題。」
更值得期待的是,歐洲能源轉型可能因此加速。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11月的歐洲議會大會上演說:「我們要麼忽視這場危機的教訓,再次落入被碳排放陷阱困住的未來,要麼利用這場危機而跳蛙式的進入乾淨能源(時代)。」
歐盟已在為下個冬天作準備。范德賴恩說,這個冬天過後就要開始重新填滿各國的天然氣庫存,但完全「脫俄」後的挑戰將更大,估計缺口達300億立方米,「我們現在就要採取行動」。
她提案加快對再生能源建設案的審查,暫時縮減需經各國內部冗長核可的流程,估計一年內綠能新增量就可取代12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
這個冬天不好過,下個冬天可能更糟,但就像歐盟經濟成長率的起伏,預估今年3.7%,明年重跌到0.1%,2024年再慢慢爬到1.5%。只要持續朝正確方向轉型,總是會變好的。(編輯:廖漢原)1111129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