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費時5年出專書 盼拉升台灣整治土水污染能力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5日電)土壤地下水污染難處理,旅美博士錢致慶號召產學費時5年彙整最新專業,今天發表第3本專書「重質非水相液體(DNAPL)污染場址調查與整治」,盼拉升國內整治棘手DNAPL污染能力。

土壤地下水污染看不見,較晚被重視,美國從1970年代起關注於此,長年在美國投入實務整治工作的博士錢致慶,為前美國杜邦公司總部環境整治部院士(DuPont Fellow),有數次整治經驗的他說,期望對家鄉有所回饋。於是他在2012年初與產業界聯繫並齊聚專家學者,2013年1月19日成立「台灣土水污染防治技術合作平台」。

經此平台10年來的運作,已出版「土壤地下水污染場址的風險評估與管理:挑戰與機會」、「褐地與污染土地再利用:再創土地新生機」兩本專書。

今天再由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林財富主導,集結多名學者、專家歷經5年投入,推出第3本專書「重質非水相液體(DNAPL)污染場址調查與整治」,書中介紹國內3個複雜地質或複合污染物場址,以及國外3個整治案例,提供台灣在處理有致癌性的DNAPL污染時,從防治、監測、調查到整治,掌握最新發展。

錢致慶說,他希望國內不要閉門造車,借助國外已有的經驗、知識,整合國內條件,發展出有效改善國內環境的技術、經驗,此書所揭示的專業,10年、20年內,台灣、中國大陸都出不了的;而台塑的參與、支持,也盡到企業社會責任。

DNAPL污染為何。林財富舉例,像是美國早期就很發達的乾洗產業所用乾洗劑,若儲存不好外漏,因為比水重,就會發生DNAPL污染土壤地下水問題,國內則是一些產業所用溶劑、清洗劑會有這類污染風險,因為會沈到地下、甚至污染地下水,並隨水文地質不同而流動,很難找到,須花很多時間調查、找到污染並整治。

他強調,這是跨學科的整治工作,涉及環工、水文地質、化學、公衛等領域,而調查時已可運用的技術包含同位素、從污染物的傳輸角度進行,也可運用物理、化學、生物熱等不同方法整治,此書整合最前瞻技術撰寫,包含如何讓藥劑下到土壤,以及如何產生比較好的環境,讓生物去降解污染物。

環保署長張子敬說,有「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是這20年左右的事,最初引發重視源自鎘米事件,因為會透過食物鏈影響人體健康,另外就是台灣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工傷事件,當初員工受害之外,大家都束手無策,之後法通過,設置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有了因應的運作機制。

他並說,基金成立後進行案例調查,環保署列管的9000多個案例,在早期以家庭即工廠發展經濟下,小型工廠隱身農業區,透過灌溉渠道引發污染,有8成都是農地污染,除了對污染進行控制及少數採用的整治方法較費時,多已完成整治,而DNAPL污染也是較難處理的。林財富說明,農地多在地表面較好處理。

另外,張子敬也說,國內產業有永續經營概念者,只要有方法都願意做,藉由基金運作可持續發展,希望對相關整治技術進行認證,認證機制並提高到符合IOS的要求,可藉此推廣,例如幫助東南亞國家。(編輯:陳政偉)1120325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