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校園反歧視路漫漫1(中央社記者許秩維、陳至中台北3日電)台大經濟系學生會選舉等校園歧視事件引發外界關注,大學端認為不熟悉是造成歧視的主因,但要消弭歧視非一蹴可幾,須持續推動且擴大參與,可能要長久才見效。
台中一中4月底舉辦校慶園遊會,有學生以台語「死番仔」諧音「烯環鈉」爲擺攤主題,因歧視原住民而引發爭議,當外界批評聲浪還未停止時,這把火卻又燒到了最高學府。
台灣大學學生會舉辦言論自由月活動,本意是促進不同意見交流,卻有學生懸掛「火冒4.05丈」布條,影射原住民學生加分制度;而後台大經濟系學生會長選舉,有候選人政見涉及歧視不同性別、性取向、族群等,這一連串校園歧視事件,也讓外界怒火中燒。
對於外界關心的校園歧視議題,成功大學學務長洪良宜認為,「造成歧視最大的原因就是不熟悉」,如果能提高不同族群間互動,增進彼此瞭解,就可減少歧視發生。
以原住民族群學生為例,洪良宜提到,成大成立青年會所,除了原民生,也有非原民生參與,同時結合教務處跨領域課程、學務處原住民資源中心,透過活動凝聚原民生對自我認同,也讓非原民生更理解原住民文化。
在性平教育方面,洪良宜指出,成大長期推動各種活動或教學措施,如性別講座、性別論壇、工作坊、性別影展等,並培養性別友善社團,透過這些活動與課程,宣導對不同性別、不同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或性傾向者在人權上的尊重;為廣泛宣傳性平,成大各班必修課中,每學年也都會舉辦1小時性平課程。
成功大學曾在教育部友善校園評比中,獲得卓越學校獎肯定,洪良宜認為,「落實友善校園的關鍵在於永續」,為推動性別平等、人權教育,成大長期藉由校方行政支持、搭配學生社團、舉辦活動與課程,齊頭並進,推動多元族群的交流,希望達到「族群共榮」,但這非一朝一夕能做到,需長時間累積才能看到成效。
洪良宜提到,成大希望學生從生活中瞭解到尊重、平等、包容的人權價值,而非透過強迫方式,因此學校能做的就是不斷延續推動人權教育且擴大參與,就像在每學期的通識課程或講座中,加入反歧視和性平的宣導,盡可能增加學生接觸到反歧視和人權教育的機會。
曾三度獲得教育部友善校園獎的中原大學,強調全人教育,關注學生在學識與人格、個人與群體之間的平衡。
中原大學學務長陳冠宇指出,大學是教育機構,涵養學生品德和公民素養是學校的責任,當學生在意見或表達上不夠成熟時,在學校裡還有機會被導正;他觀察過去曾發生過校園歧視事件,大部分發生在學生辦的活動。
如果要防範類似歧視事件發生,陳冠宇提到,以中原大學為例,各系學生會活動,學校會站在輔導角色,透過宣導提醒要注意性平、避免歧視,提高學生對人權議題的敏感度;同時強化學生社團輔導,讓每個族群都有歸屬感,能得到同儕的支持系統,並鼓勵不同族群進行交流互動,增進彼此瞭解。
在課程方面,陳冠宇表示,許多大學都有開設跟人權、性平相關課程,而中原的畢業學分中,高達1/4是通識學分,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族群、人權、性平、原住民文化等各領域課程。
陳冠宇提到,為了觸及每個學生,校方更將當代人權議題規劃為必修課,加上各系專業倫理課,讓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去瞭解和關注人權議題,就是希望從教育著手,涵養學生品德,也增加對人權、性平的敏感度。(編輯:方沛清)1120603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