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紐西蘭液態乳進口衝擊本土 農委會推11項措施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台北23日電)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天表示,為避免紐西蘭液態乳進口衝擊本土乳業,農委會提出11項措施。他並舉2002年開放豬肉進口後反而讓國產豬需求量增為例,指是貿易自由化後成功的典範。

陳吉仲在臉書表示,近來有酪農擔心2025年台紐經濟合作協定全面生效後,紐西蘭的液態乳進口將會衝擊本土乳業。

陳吉仲強調,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開始豬肉進口並未打倒台灣養豬產業,反而讓國產豬占需求量的9成,且已陸續解決環保問題,這是一個因應貿易自由化成功的典範。

陳吉仲說,自2013年台灣與紐西蘭簽署台紐經濟合作協定後,開放給紐西蘭配額逐漸增加,配額內是零關稅,配額外高關稅,每公斤14元,到去年配額已增加至1萬公噸。

然而,陳吉仲指出,過去3年全國液態乳總進口量是6萬9315公噸、5萬7544公噸、5萬3928公噸,並未因增加紐西蘭配額而增加全國進口量,這表示紐西蘭的乳品取代其他國家的乳品。

陳吉仲說,在每年平均進口5萬多公噸中,美國大概占了6成多,紐西蘭2成多,其餘是澳洲。更重要的是紐西蘭進口的液態乳有8成是奶粉及粉塊。

陳吉仲認為,酪農產業要永續另一最大問題在於處理畜啟牧場環保問題,國內酪農戶約在560幾戶左右,在養頭數逐年增加至12萬6000多頭,生乳量去年達到46萬公噸;若在供需平衡維持國內43萬公噸產量下,酪農戶現在最想解決就是如何讓飼養頭數可以符合規定,並能處理牛糞等問題。

陳吉仲指出,在貿易自由化及國內畜牧場如何升級等問題,並讓酪農產業永續,農委會設定國內生乳產量占總需求量的9成為目標,編列農損基金提出11項措施,會啟動產官學合作平台,包括和酪農、學術界、乳廠及加工業者溝通座談,所有因應措施執行面的設計及執行到位。

相關措施包含解決畜牧場牛糞等環保問題、和地方政府共同輔導酪農畜牧場飼養頭數符合規定並執行相關產銷調節、媒合乳廠與酪農簽訂穩定合約、鼓勵小農自創品牌、大力推廣國產鮮乳、設計明確並可區分國產及進口鮮乳標章、輔導酪農更新自動化省工設備以降低生產成本、導入冷鏈加工系統、開發多元應用乳品技術、辦理乳牛場污染防治、擴大辦理乳牛死亡保險等。(編輯:管中維)1120723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