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倬雲曾主導台大課程轉型 倡歷史不能只有敘述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20日電)唐獎第6屆漢學獎頒給歷史學者許倬雲,他在台大取得碩士學位,赴美深造後曾返台,主導台大歷史系課程轉型,提倡社會科學方法,強調歷史不能只有「敘述」,而要「解釋」。

唐獎基金會今天揭曉第6屆漢學獎得主,由94歲美國匹茲堡大學榮休校聘講座教授許倬雲獨得新台幣5000萬元獎金。

台灣大學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許倬雲於1949年考上台大,原本讀的是外文系,但當時的校長傅斯年和文學院長沈剛伯,注意到許倬雲的潛能,鼓勵他大二時轉到歷史系,並一路唸到文科研究所史學部(歷史所前身),於1956年畢業。

當時仍是風雨飄搖的年代,時任台大校長的錢思亮和後來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胡適多方奔走,協助許倬雲取得華僑徐銘信先生留美獎學金,到美國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深造。許倬雲於1962年順利取得博士學位,隨即回到台大任教,並於1965年到1970年擔任歷史系主任。

台大指出,許倬雲擔任系主任期間,主導課程轉型,大力提倡以社會科學方法治史,引進心理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學等,強調歷史不僅要「敘述」,而且要「解釋」,為台灣史學界帶來深遠的影響。

前教育部長杜正勝於1966年考取台大歷史系,當時系主任正是許倬雲。他回憶許倬雲是當時台大少見很會講課的老師之一,帶給學子很多啟發,尤其是將社會科學方法引入歷史學,為一整個世代的研究者帶來全新的風貌。

杜正勝提到,許倬雲非常關心台灣的社會文化發展,即便後來到美國任教,也經常在台灣報紙寫文章、抒發看法。許倬雲對西方文明仍多少有些擔心和失望,並認為東方一些好的文化可以彌補缺陷。

杜正勝表示,許倬雲的研究雖然集中在中國,但他不是把中國視為孤立、封閉的體系,而是放在整個亞洲甚至世界的架構下,透過中西的比較,分析各個文明的短長優劣。不可諱言的是,許倬雲對中華民族發展有很深的情懷,但他基於學術理性,致力於客觀看待和檢討文化議題。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胡曉真表示,作為一個後生晚輩,每次聆聽許倬雲演講,她只有以崇拜來形容。近年讀過許倬雲的通史著作,不難發現其中豐沛的生命力,且許倬雲不是憑著50多年前的經驗在寫,也有融入近年學者的研究,不斷更新、重新塑造自身的論述,契合學界的脈動。

台灣大學曾於2017年頒發傑出校友給許倬雲,根據台大提供的資料,許倬雲當時除了感謝台大師長的教誨,也特別提到前台大校長傅斯年不畏強權、錢思亮以學術自由為重的原則,是他時時不忘的典範。

台大指出,今年初成立「余英時國際漢學研究中心」,許倬雲繼余英時(2014年獲獎)之後獲得唐獎,更加鼓勵台大積極推廣相關領域,期許能成為國際漢學的學術重鎮。(編輯:李亨山)1130620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