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社宅面面觀7:學者看社宅(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31日電)台灣社會住宅占全國住宅存量比率偏低,學者建議應建立「輪候制」,取代樂透般的抽籤制度,如此才能督促政府持續興建社宅、擴大供給量,達到影響房價和租金的效果。
景文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章定煊表示,以目前台灣的購屋者決策而言,只有「租」和「買」兩種選擇,社會住宅可遇不可求,有機會抽的話才去抽一下,且中籤率偏低,不能太過期待。
章定煊表示,在這樣的情況下,很難期待社會住宅能取代掉一部分的剛性需求,對租屋、購屋市場,都起不了替代效果,也因此難以影響房價。
近年民間團體爭取設計社會住宅「輪候制」,例如依據申請民眾的經濟條件、家庭組成狀況、急迫性等評點,排出順序入住社宅。章定煊表示,一旦有了「輪候名單」,有需求的民眾,就能估算出自己多久排得到,進而算出「期望值」。
如此一來社宅才會真正成為租、買之外的第三個選項,章定煊說,「至少有個盼頭。」而且輪候制能對中央、地方政府形成壓力,確保持續興建社會住宅。
他指出,登記名單後,更能清楚瞭解各地的社宅缺口有多少,現在有些地方政府覺得窮鄉僻壤沒有需求,或是都市中心蓋社宅租金太高,背後往往都缺乏數據,全靠政治人物出一張嘴。
OURs都市改革組織、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合聘研究員廖庭輝表示,建立輪候名單會對人民是好處,也會對政府造成很大的壓力。
廖庭輝認為,台灣要馬上推動輪候制並不容易,但可以分階段來做,先建立一套全國統一的登記平台,讓政府掌握具體的社宅需求、潛在住戶等數據,從而決定要在哪些地區蓋住宅,已經有社宅的地區還須不須要第2、3棟。
不管政黨怎麼輪替,廖庭輝強調,社宅政策都要持續下去,不能突然就不蓋,畢竟任何社宅計畫被砍掉,都會影響正在輪候名單中的人民權益。
●租金補貼問題難解 長期仍應擴大社宅供給
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王增勇表示,長期來看,政府一定要增加社宅的供給量,才能節制住房市場的供給。目前台灣社宅只租不賣,但長期處於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對市場產生的影響有限。
從照顧弱勢的角度來看,王增勇認為近幾年政府推行的「租金補貼」,也難徹底解決問題。畢竟租金是付給房東,要不要給租還是由房東決定,只有政府成為房東,才有辦法照顧弱勢,這就是提高社宅供給量的重要性。
王增勇提到,目前政府規劃社宅時,提供給弱勢群體的比例較低,背後理念是透過「混居」來去污名化,讓社宅不是貧民住宅(或稱平民住宅)。這樣的考量可以理解,但前提是要衝高社宅的量,才能充分回應弱勢的需求。
政府興建社宅時,也往往會考量財務自償,靠租金攤提興建成本,因而讓計算下來的租金偏高。王增勇認為,政府不應該把社宅當成商品,社宅的收益不只在經濟面上,而是藉由安定的住宿環境,減少醫療、社福等社會成本的支出,「有了房子後,更有動力工作,才能真正脫貧,生命也會更有方向。」
●內政部推社宅租金分級 學者籲化繁為簡
內政部規劃社宅租金分級收費原則,考量過去推動「所得別」的方式,因報稅資料不完整,無法真實反映所有弱勢條件,造成錯置過度補貼;未來擬改以「身分別」作基準,再依弱勢程度分級。
王增勇希望政府在設計制度時能化繁為簡,目前內政部的規劃有點太過複雜,考慮太多身分別。畢竟不是所有的單親、原住民,都無法負擔租金,社會身分只是反映生活的一些特性,不見得會反映在付費能力上。
王增勇也提到,社宅除了考慮租金外,也應建立個案管理制度,針對不同的弱勢身分,發展不同的服務體系,例如結合NGO(非政府組織)來提供服務,「才能讓社宅不只是住屋,還有照顧功能。」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研究員廖庭輝也提到,六都已有社宅管理機制,中央政府如果再弄出另外一套制度,可能會形成「一市兩制」,即中央蓋的社宅依照中央制度,地方政府蓋的依照地方制度。
廖庭輝建議,應考慮統一由地方管理,畢竟地方政府比起中央,更貼近當地民眾的需求。
●社宅不會影響房價 反而有公共設施加值
各縣市在規劃社宅時,說明會常會遭鄰近社區居民抗議,擔心會拉低社區房價、增加交通負載等。不過廖廷輝認為,現階段台灣入住社宅和買房處於不同的「生態位」,兩者資產差異太大,根本不可能會影響房價。
廖廷輝指出,海內外研究發現,社會住宅興建時會同時規劃公共設施,增加公園綠地、政府機關、醫療、社福機構服務點,反而會對周邊房價有微幅提升的效果。
至於如何提升社宅的數量,廖廷輝提出「多元興辦」的想法,除了政府購地從無到有蓋,也可將公有閒置房舍重新整理,規劃為「整維型社宅」,包括近年退場的大專、國中小等,只要結構沒有問題,稍做整修並增加共同生活空間,都很適合作為社會住宅。(編輯:陳清芳)1130731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