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社事件原住民遺骨 依傳統祭儀回歸故土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李卉婷屏東縣4日電)英國愛丁堡大學返還4具近150年前死於牡丹社事件原住民遺骨,屏東原住民準備全新服飾,飛越1萬公里、跨越8個時區,昨天在當地舉行排灣族傳統祭儀,引領祖先回歸家鄉。

牡丹鄉公所發布新聞稿指出,牡丹社事件已時隔百餘年,部落歷經了多個外來政權治理,沒有文字記錄的民族,已少有人談論當時的戰事。得知祖先遺骨下落的牡丹社群ruljigaljig家頭目、巫師及助手們,準備好祭祀用品、儀式用豬骨、豬肉及全新4套傳統服飾,從台灣飛越1萬公里距離、跨越8個時區抵達西歐。

新聞稿指出,部落族人昨天上午在蘇格蘭首府愛丁堡,身著紅色系牡丹社群傳統服飾,升起狼煙告知祖靈,巫師赤腳踏著土地,揮動手中法器,以幾百年來傳承的儀式與語言,透過傳統信仰儀式接引祖先回到牡丹家鄉。

牡丹鄉長潘壯志透過新聞稿說,身為牡丹鄉原住民族後代子孫,以嚴肅的心情前往英國,感謝英國愛丁堡大學成全遺骨返還計畫,也要感謝各界給予各項作業上的支持,還有辛苦的牡丹鄉部落族人,讓這趟旅程在尊重台灣原住民部落習俗下,以排灣族傳統信仰儀式,引領祖先「回歸家鄉、安息故土」。

鄉公所表示,6日上午10時,將與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簽署協議,並由巫師接續進行傳統儀式,將返還遺骨暫時寄存於館內,確保遺骨獲得專業妥善保存,以進行相關研究並依鑑定結果,與部落研議後續處理機制。

牡丹鄉公所指出,西元1871至1874年間,從琉球漂民船難到日本出兵攻打台灣原住民的一連串歷史事件,史稱「牡丹社事件」,日本方面則稱為「台灣事件」,是涉及台灣原住民族、琉球、中國及日本多方面的國際事件。

1874年日本以琉球漂民在台遇害為由,出兵台灣,與台灣原住民發生激烈戰爭,排灣族人據石門天險以槍枝、石塊抵禦日軍攻勢,雙方發生激烈戰鬥。文獻記載,日軍曾經取下12名台灣原住民頭顱帶回日本,其中4具頭骨輾轉被攜帶至英國,收藏在英國愛丁堡大學人類學系解剖學博物館中。

另外,明年適逢牡丹社事件150週年,牡丹鄉公所和屏東縣政府將辦理一系列活動,也會將這段遺骨返還歷程納入牡丹社事件主題策展中,希望讓國內外民眾能以原住民觀點,認識台灣近代史上重要的「牡丹社事件」。(編輯:方沛清)1121104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