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張璦台北13日電)土、敘強震萬人罹難,房屋耐震議題浮上檯面。國研院今天表示,台灣新版建物耐震規範去年10月上路,針對鄰近斷層建物、軟腳蝦建物、土壤液化、隔減震元件4大重點改進;據統計,台灣使用隔減震元件的建築數量,在2022年已來到1000多棟。
土耳其、敘利亞兩國遭遇規模7.8強震距今一週,罹難人數已突破3萬5000人。「時代雜誌」(TIME)報導,土、敘強震在土國震垮5600多棟建築物,凸顯土耳其防震建築相關法令形同虛設,普遍偷工減料;工程師預估,土國僅1/10建築物符合抗震法規。
國科會轄下國家實驗研究院今天在臉書(Facebook)發文指出,台灣的「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甫修訂,並已在去年10月正式上路,由國研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協助內政部檢討。
國研院表示,修訂針對4大重點全面提升房屋的結構耐震能力;首先,提升鄰近活動斷層耐震安全,國震中心分析台灣已知活動斷層,依照距離,調整耐震設計要求。
國研院指出,其次是底層軟弱的「軟腳蝦」建物,遇到地震最容易傳出災情,這類需強制改善的建物,可暫時採取階段性弱層補強,降低崩塌風險。
國研院說明,三是地震可能造成特定地質地區發生土壤液化現象,造成建築物下沉或傾斜,土壤液化圖資的進化以及本土化,有助於設計工程師提出可靠的抗液化設計。
國研院指出,最後是在新版耐震規範中,針對「隔減震元件」的性能測試與品管程序,訂出嚴格細緻的規定與要求,以確保它們發揮出應有效能;台灣使用「隔減震元件」的建築數量愈來愈多,從2009年的80棟、到2019年950棟,截至2022年已突破1000多棟。
此外,為確保工程品質,國內工程都須遵循「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施工,國震中心自2005年起協助內政部檢討修訂建物耐震規範。
這一規範歷經2006年、2011年兩次修訂,在間隔11年後,國震中心協助內政部修訂新版耐震規範,並於2022年10月上路,融入最新科技研究成果,盼讓新建物符合「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壞」的耐震要求。(編輯:林克倫、蘇龍麒)1120213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