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南光籲央行開放匯率干預資料 讓外界檢視政策成效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曾智怡台北8日電)前央行副總裁陳南光今天指出,台灣透過強力干預手段度過多次金融風暴,但若央行將因應金融危機的工具常態化,恐造成市場機制扭曲,呼籲應開放匯率干預歷史資料,讓外界得以檢驗政策措施引起的效應與代價。

陳南光今天出席連震東先生紀念講座演講,這是他3月卸任央行副總裁之後,首次的公開演講活動,以「中央銀行與金融穩定」為題,梳理各國央行的獨特地位,以及其在金融危機處理與防範的作為。

國內部分,他以前央行總裁彭淮南帶領台灣安然度過多次金融風暴為例,進行相關分析。

陳南光表示,1997年7月爆發亞洲金融危機,避險基金等國際資金攻擊亞洲貨幣,當時央行金檢發現,由於市場預期新台幣貶值,海外投機客向外匯指定銀行買入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NDF),當這些銀行承作NDF部位已達其外匯部會1/3上限時,便尋找國內特定法人與其對作NDF,以規避NDF額度限制。

因此,1998年5月,央行禁止國內法人在國內銀行承作NDF交易;外匯指定銀行辦理新台幣NDF交易,承作對象僅限國內指定銀行及指定銀行本身的海外分行或總行。

陳南光指出,直到2014年9月央行有條件開放本國銀行海外分行申辦新台幣NDF業務,與部分國內外法人交易,以改善境外新台幣NDF幾乎全為外國銀行承作現況。

陳南光關注NDF交易禁令對於緩和匯率政策攻擊效果,他指出,投機客對亞幣的攻擊均在1998年1月達到高峰,泰國、南韓皆是,但台灣在同年5月實施NDF禁令後,直到1998年5月匯率才反轉,然而,目前缺乏資料檢驗與評估央行政策效果。

他認為,NDF交易禁令延續甚久,部分禁令持續至今,形同把因應金融危機的工具常態化,勢必造成市場機制扭曲。

另一方面,台灣在2001年7月設置金融重建基金,以挹注國庫資金方式,填補問題金融機構財務缺口,至2012年底,共處理65家經營不善金融機構,基金賠付金額為2077億元,加計中央存保公司分攤809億元,總計賠付2886億元,絕大部分由全體納稅人買單。

陳南光指出,其他國家設置基金未有向台灣的金融重建基金長達11年,這也是把因應金融危機的工具常態化的例子。

攤開台灣度過多次金融風暴原因,陳南光分析,第一,政府財政赤字與政府負債相對低;第二,台灣金融機構與國際金融市場連結不深;第三,外債相對低,外債外逃如同對國家擠兌,也反映台灣外交孤立狀況。

他認為,政府應開放匯率干預歷史資料,讓外界得以檢驗與評估這些政策措施引起的後續效應與代價。(編輯:潘羿菁)1120508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