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調查員扮物價柯南 滷蛋衛生紙都是訪查對象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潘姿羽台北27日電)政府每月公布消費者物價指數,反映台灣通膨水準,不過鮮少人知道,數據背後是由300名調查員深入早餐店或市集獲取資料,不僅是追蹤價格變化,便當裡少顆滷蛋也得記載,主計總處說,政府調查物價要盡可能如實呈現民眾感受。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也就是外界熟知的通膨率。儘管常被民眾詬病「與現實脫節」,但民眾認知的物價多是日常生活中,購買頻率較高的品項,如便當、雞蛋、肉類、麵包、泡麵,又或是餐館、理髮店等。

實際上,CPI涵蓋的內容遠不止於此,包含食、衣、住、行、育、樂等商品及服務價格,共有368個項目群、高達2萬5000個查價樣本。也因此,即便雞蛋、肉類、便當、飲料確實漲幅顯著,和其他為數眾多卻較少購買的項目併計後,得到的整體CPI平均漲幅,還是比民眾感受更和緩。

但每個月要掌握全台北中南東及離島、多達2.5萬個樣本的物價變動情況,是個浩大工程。主計總處官員更指出,調查物價變動不是打電話、網路搜尋就能解決,調查員必須實地走訪,用眼睛觀察。

主計總處官員舉例,早餐店擺放在前台的三明治,可能有一層小黃瓜、一層肉鬆、一層火腿夾蛋;如果,有一天裡面火腿不見了,又好比便當內有顆滷蛋,後來變成半顆,「這就是變相漲價,我們調查物價,能反映會盡量反映」。

主計總處官員透露,第一次調查的品項一定要實地觀察,像是長條吐司、麵包,首次調查甚至得丈量尺寸、秤重紀錄,後續查價時,如果發現長寬高明顯縮水,便有紀錄可以比較,調查員也會特別註記「縮水」情形。

衛生紙的規格也常暗藏玄機,主計總處官員指出,就算價格相同,衛生紙的抽數可能有變化,或是每張衛生紙的長、寬會縮小,這些都得實地查價才能得知。

至於查價頻率,官員表示,價格穩定的項目如衣著、汽車,每個月調查1次;如果是價格敏感的項目,像是蔬菜、水果,一有颱風、豪雨,價格波動就會很劇烈,調查員上旬、中旬、下旬都會查價。

談到此處,民眾或許好奇這些查價神秘客究竟是什麼背景,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官員說明,主計總處設有基層統計調查網,主要有3類人力,分別是主計總處的約僱人員、縣市政府兼任統計調查員,以及按件統計調查員,他們會負責按月公布的人力資源調查如失業率、受僱員工薪資,以及物價變動等統計;其中負責物價的人力約300人。

主計總處官員補充,300人分散在全台各縣市,有時也會借助區公所的人力,透過分工合作,才能在每月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一次次查價。

此外,物價統計作為許多政策的重要評估指標,必須順應社會發展,主計總處官員表示,每年都會依消費者需求及使用特性調整樣本,近幾年就納入快篩、電動車,以及Netflix、Disney+等串流影音服務,「(樣本)會隨民眾需求而調整,確定有代表性、一定普及程度就會納入」。

隨著時代發展,漸漸被遺忘的品項,像是唱片,在CPI的權重就會愈來愈低;主計總處檢視房租的CPI時,每年也會汰換1至2成樣本,避免調查樣本的屋齡愈來愈老,難以反映整體市場的變化。(編輯:潘羿菁)1120527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