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廢選址難 經部:先技術後社會工程順序推動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曾智怡台北20日電)台電核廢選址地質調查受地方阻力,難有實質進度。經濟部官員坦言,處理地方民意不容易,高放選址尚無法源之下,現階段重點在於透過國際合作,掌握他國技術、地質條件,分別取經芬蘭與日本,以「先技術工程、後社會工程」順序推動核廢處理。

核電議題成2024總統大選攻防話題,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拋出核廢處理可借鏡他國技術,原能會坦言,高放處置選址地質調查工作遭遇的地方阻力,才是現階段核廢處理真正卡關之處;台電內部則認為,因為沒有被賦予「調查權」,難有實質進度。

對於該不該給台電「調查權」,原能會官員指出,台電數十年各項電源開發工程,無需政府法令支持,都有做地質調查,以高放處置場推動成功的瑞典、芬蘭案例來看,兩國也沒有高放選址條例,而是透過設置專責機構與當地民眾溝通風險與地方效益,打通民意障礙。

政府過去曾推動設置行政法人核廢專責機構,不過,經濟部官員表示,目前已無此規劃,因有設置專責機構的日本、美國、德國等,都是因為一國有好幾個電力公司,所以需要成立統一專責機構,統合核後端基金與核廢處理,「台灣只有一個台電,再設置專責機構等於疊床架屋」。

目前國內僅低放射性廢棄物有最終處置設施場址設置條例,主管機關是原能會、主辦機關為經濟部,高放處置則尚無法源;隨著原能會改組成安全管制機關,未來也不再是核廢料主管機關。

經濟部官員表示,台電作為核廢料產生者,不管未來主管機關是誰,比起推動立法,不如持續跟緊國外經驗;目前台電國際合作是兩路並進,取經對象分別是全球進度最快、已蓋好高放處置場的芬蘭,以及與台灣同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地質條件較為類似的日本。

官員坦言,處理地方民意並找到適合地質不容易,現階段重點在了解他國選址地質條件,台灣自己也需做地質調查,包含與地調所合作分析岩層,以「先技術工程、後社會工程」順序推動核廢處理,意即先了解國外技術、再處理社會溝通。(編輯:潘羿菁)1120820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