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 台北市
(中央社記者游凱翔台北23日電)社會關注義務役期是否延長,學者及專家今天表示,重點仍在訓練內涵,否則增加役期無任何意義,且訓練應結合守備地區,「因為戰爭不會發生在成功嶺這些新訓中心」;另外,國軍更應適時更新作戰準則。
黑熊學院上午、下午與經濟民主連合智庫共同舉辦論壇,台灣智庫諮詢委員賴怡忠、黑熊學院共同創辦人何澄輝、全球防衛雜誌採訪主任陳國銘,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學者沈明室及舒孝煌等人出席。
陳國銘表示,若義務役期恢復一年,他主張完成基本訓練後按月或按時在守備地區實兵演練,因為未來戰場不會在關東橋、成功嶺等新訓中心,而是在灘岸及城鎮,同時也要驗證在戰時至守備地區的各種交通方式,及確保通訊暢通。
沈明室認為,不管是現行4個月軍事訓練役或是未來可能的1年制義務役,「若訓練內容沒有提升,增加時間沒有任何意義」。
沈明室提到,國軍準則應該與時俱進,依照台灣自身作戰能力、面對的國際環境、敵情威脅調整,因為戰時的準則非常重要,「小兵可能立大功,也有可能闖大禍」;美軍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提出報告說明軍事戰略,例如過去為了反制中國訂定「空海一體」戰略,後來又因時空環境不同,更改為「聯合作戰介入」。
舒孝煌指出,重點應該在於配套,而非為了延長而延長,若在戰場上沒有敵情意識將成為活靶,更何況現代戰爭中的威脅來自無人機、輕重裝甲等四面八方,與過往的傳統戰爭差異巨大,因此借鏡俄烏戰爭,與役期延長同樣重要的課題是「如何迅速動員有效戰力上戰場」。
舒孝煌表示,不少曾赴美交流或求學的國軍官兵,回台後因不適應國軍文化選擇退伍,因此他主張,不只是作戰層級的年輕軍官赴美交流與受訓,應效仿美軍「由上而下」制度,讓高階將官也出國受訓,避免年輕官兵懷抱滿腔熱血回國,卻被軍方傳統文化處處掣肘。(編輯:蘇志宗)1111223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