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局逆轉新時代 吳志中突破中國重圍做驕傲台灣人

中央社

特派專欄(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巴黎6日專電)台法關係在過去幾年來有極重要進展,不僅國會上下兩院分別以無異議和壓倒性票數挺台參與國際組織,政府也在印太戰略中稱台灣為夥伴,在年度戰略報告中提及台灣,皆前所未見。這位幕後推手和記者的淵源,要從十多年前講起。

回想東吳大學求學歲月,一位政治系老師總是西裝筆挺、生動輕鬆地分析複雜的國際時事與地緣政治,還特別喜歡走下講台,坐在第一排空桌上和學生互動,完全沒有距離感,記憶猶新。

而這位記者習慣稱呼的教授,如今成了「駐法大使吳志中」,也是大家口中的「年度風雲人物」。近20年來,吳志中理想或個性都保持初衷,唯一變了的,是髮色。

駐法國代表吳志中率性表示:「當大使壓力很大啊,都睡不好,還開始吃高血壓藥了,擔心什麼事沒做好,損傷國家利益,我怎麼承擔得起。」

2016年外交部借調,吳志中出任政務次長;2020年,留職停薪期限到,吳志中一度猶豫是否要重拾教職,一來是喜歡和學子共同成長,二來也因教職工作穩定,也能陪伴家人。

但2020年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席捲歐洲,法國陷入混亂。他考慮危機之際台灣更需要有人坐鎮法國,吳志中笑著說:「因此決定辭去教職,把自己奉獻給國家外交。」

吳志中日前在社群媒體上貼出研究室清空的照片,正式為17年教職生涯劃下句點,「我人生很簡單,就是教學跟外交。疫情改變了很多,我連跟無數回憶親自說再見的機會都沒有,有些感傷」。

從教授到大使,吳志中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證實了許多想法是可行的。他認為,每次都把「中國打壓」當藉口太容易了,應該去思考如何用不同方式爭取國家地位正常化,「必須先把論述準備好,時機來了才能擲地有聲」。

例如去年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吳志中10天接受27場法媒訪問,「台灣主權不是由法國決定」、「哪條國際法規定要有2、30個國家承認,才是主權國家?」等金句在網路發燒,獲得百萬瀏覽與法國民眾的加油訊息。

談到網友常酸法國為何不和台灣建交,他表示,經歷1/4世紀的職場,深信台灣能在國際上擁有應得的地位,「但也希望人民了解,國際關係非常複雜、多元,並不是非黑即白」,台灣在意的邦交國數字就是一例。

吳志中一秒回到教授身分說:「外交關係不能保證國家的安全與繁榮,烏克蘭就是一例。身而為人就要有想像能力,國與國關係也有很多樣貌的,如果還是學者,我想鑽研並驗證『國際關係的再詮釋』。」

他強調:「邦交很重要,但與非邦交國的關係更是促成台灣繁榮穩定的關鍵。」

吳志中指出,「這是新時代的到來」,世界已看到台灣代表的價值,「台灣目前某種程度正扮演世界典範的角色,這是過去從不曾有的;當我們成為典範時,就會有很多無形的支持。若中國硬要去對抗,就會引火自焚。」

大使職務中,吳志中認為資訊操縱或過度簡化、不實消息是最困難的挑戰;而最具成就感的,則是看到台灣的國際聲望和能見度與日俱增。

「以前,當我說『我是台灣人』時,就是陳述事實,沒特別感覺;現在我說這句話時,有一種榮耀感,我們真的很努力在往前走,這榮耀感就是這幾年最大的成就—做一個驕傲的台灣人。」

台灣從「不能說的秘密」,蛻變為「成功故事」,一線外交人員感受最深。吳志中回想起剛到任的情況,苦笑表示:「過去我說是台灣大使,就會感覺空氣突然安靜,對方也陷入尷尬,隨即找理由離開;現在,對方反而會更加熱情地招呼、交流。」

吳志中告訴中央社,稱「大使」是對台灣的尊重,過去法國機構對這一稱呼有所遲疑,現在則是自然而然,有時反而是自家人不願使用。

有次在電視辯論中,某位來賓當面說他不是大使,而是「台北代表」,吳志中不卑不惱,抓住機會完整解釋和討論,獲網友一面倒好評,「困難可以化為轉機,不一定是壞事」。

對於有些人因中國強大而看衰台灣,他則以俄羅斯現況為例,強調台海若發生衝突,各國在中國利益也保不住;反之,「台灣態度越堅定,釋放給國際社會的訊息就越強,對中國嚇阻的力量也越大」。

訪談尾聲,吳志中真誠、甚至帶點嚴肅地告訴記者,作為外交官,「我最大願望是捍衛台灣的自由,讓國家民主制度安全永續發展,相信一定會達成的」。(編輯:馮昭)1120106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