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歐晶片合作論壇:台為關鍵夥伴 需建更可靠架構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田習如布魯塞爾3日專電)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與駐歐盟代表處今合辦研討會,探討歐盟晶片法下的半導體合作機會。多位與會者主張台灣應成歐盟關鍵夥伴,但需要建立更可靠的雙邊架構。

這場「歐盟晶片法及與台灣半導體供應鏈合作潛力」線上研討會是由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與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合辦,該基金會資深研究員蔡斯(Peter Chase)主持。

外交部政務次長李淳在會中指出,全球晶片產業生態系的形成,原則上是基於市場決定,以最低成本達最高效益,因此所有追求半導體自主的國家都需明白,任何想改變現有市場均衡的政策,將會帶來成本、不穩定和扭曲。

他主張,台灣成為歐盟半導體關鍵夥伴的實力,不只是因為晶片科技領先,還因為三個重點。一是成功的商業模式,這包含許多「人的因素」,例如台灣代工模式能取得客戶高度信賴;二是台灣建立起上千家企業的生態系,從設計到生產;三是台灣擁有半導體界最大的人才庫和生產人力。

至於歐盟如何促進與台灣合作?李淳說:「台灣要的,其實只是很謙虛地希望歐盟確保台灣受到的待遇與其他國家競爭者一致,例如日本、韓國都分別與歐盟簽有雙邊經貿協定,但台灣還在努力中。」他強調雙邊協定可建立制度化的機制,因應市場均衡轉變時的不穩定狀況。

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對中關係代表團團長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特別提出「信任」關係在晶片法這種關鍵戰略上的重要性,因此戰略性夥伴、戰略性團結的概念很重要。

他認為歐洲與台灣合作,不只是因為台積電或晶片科技的領導地位,還有超乎功利的目的。持續推動歐盟與台灣雙邊經貿協議的包瑞翰主張,需要建立一個可靠的架構,使台灣與歐盟關係從經濟貢獻擴大到安全和自由保障。

德國智庫「新責任基金會」(SNV)科技與地緣政治專案主任克萊恩漢斯(Jan-Peter Kleinhans)則表示,歐洲不管建造多少晶片廠都不可能達成半導體自主,擁有全球極高市占率的台灣仍不能稱為晶片自主,就是最好例子,「因為這個產業深植於夥伴關係」。

他直言,若歐盟想要建立的產業自主性是變得像亞洲那樣,將不切實際,目前歐盟晶片法案欠缺對「相互依賴」面向的思考,例如歐盟與台灣如何合作以確保彼此的韌性。

國際半導體協會(SEMI)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指出,歐洲多個國家在半導體領域各擅勝場,與台灣有許多互補合作的空間。但他強調半導體全球布局現況是來自比較利益法則,疫情衝擊半導體供應鏈,不是來自地緣因素,而是供需失調,隨著地緣政治興起,才引起大家擔心依賴台灣的風險。

如今全球分散布局趨勢正盛,他表示這不只因為政府政策,也來自客戶要求。當外界指台灣市占太高時,其實荷蘭艾司摩爾(ASML)在晶片生產設備上也擁有近乎壟斷地位。所以,談分散布局,他認為得看最終是誰要負擔因此增加的成本。

歐盟晶片法在4月18日經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與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歐盟部長理事會(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三大機構協商達成共識,距離完成立法只差一步之遙。其具體目標,是將歐洲在全球半導體產品的市占率從目前不到10%,提高到2030年占20%以上。(編輯:陳承功)1120503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