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28日電)舊金山拜習會後,中美關係出現止穩,中國學者分析,兩國關係雖回不去,但也未必無限下滑,雙方都不願全面脫鉤甚至軍事衝突,因此進入一種新常態,兩國雖都感到不舒服,但只能和平共處。
陸媒澎湃新聞28日刊出北京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達巍的文章,分析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11月15日在美國舊金山會晤後的中美關係。
達巍表示,目前中美關係出現止穩情勢,如果雙方處理得當且運氣不錯的話,或許明年能持續,且若2025年新一屆美國政府還能延續當前對中戰略的基調,這種相對穩定的情勢或許還能延續到2025年之後。如此,中美關係可能會逐漸進入一種新常態。
文章指出,這種新常態,由4個逐漸浮現的共有觀念支撐起來,包括:中美逐漸能夠比較平心靜氣地接受一個現實,即中美關係在相當長時間內都將是一個以消極面為主的關係;中美逐漸確信不希望走向全面脫鉤甚至軍事衝突;中美開始認識到本國力量的有限性;雙方看到各自國內發展的韌性。
達巍認為,在這4點共同觀念下,構成了中美進入新常態的基礎。舊金山峰會前後中美政府逐漸建立起來的高層和工作層接觸機制,則給這種新常態帶來機制基礎。
文章提到,1972年中美關係破冰之後的35年,雖然起起伏伏,但一直是一個積極面大於消極面,合作面大於競爭面的關係;但過去5年已翻轉為消極面大於積極面、競爭面大於合作面的關係。對這一變化,高興也罷、憤怒也罷,雙方逐漸接受一個現實,即這是一種結構性變化,在可見的未來都很難扭轉。
而其它國家方面,很多不願意在中美間做非此即彼的選擇,即便是美國的歐洲盟友,也並不是事事都與美國完全一致。同樣的,美國也沒辦法讓各種產業鏈離開中國,甚至轉移回美國。
因此,在當前中美博弈中,只要兩國戰略政策得當,不太可能出現一方「速勝」而另一方「速敗」的情形。
達巍認為,中美關係雖然肯定無法回到過去,但也未必無限下滑,兩國在這樣的關係中都感到某種「不舒服」,但也只能和平共處下去。
不過,他也強調,這種新常態是否可持續還很難說;只要一次的突發危機、一連串消極互動就可能斷送這一趨勢,更不用說明年美國大選將給美國、世界和中美關係帶來的巨大的不確定因素,因此還需要持續觀察。(編輯:唐佩君/楊昇儒)1121128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