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峰撰文談新質生產力:避免造成產能過剩

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30日電)中共官媒人民日報今天刊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的文章,指三中全會要求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兩隻手」共同發力,並避免重覆建設造成產能過剩、資源浪費。

人民日報今天刊登何立峰題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學習貫徹黨的20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文章,提到上述看法。

這篇文章指出,中共20屆三中全會要求「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並作出部署。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戰略舉措。

文章提到,2023年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超過126兆元人民幣、人均1.27萬美元,位居中等收入國家前列。但同時要看到,「中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傳統生產力和增長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顯」。

這篇文章指出,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時期,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科技等,影響大國競爭格局。同時,美國等西方國家不遺餘力對中國打壓遏制,力圖與中國脫鉤斷鏈。

文章又指,中國傳統產業存在「大而不強」、「全而不精」,部分領域「產能冗餘」等問題,要通過深化改革,讓傳統產業「煥發新機」,這包括用數位智慧技術和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文章又提到,要全面準確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同時,也要堅守實體經濟,不能忽視或放棄傳統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盲目求新、把傳統產業當作低端或過時產業而簡單退出,否則會造成產業斷層。傳統產業透過科技轉型升級,也能形成新質生產力。

文章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哄而上」,必須充分考慮不同區域、不同產業的實際情況,不能盲目跟風,也不能急於求成。經濟基礎雄厚、科研力量強大、創新環境優越的地方,能快則快;條件暫不具備的地方,步伐要慢一點、穩一點。

文章又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兩隻手」共同發力,不能越位或缺位。政府可以在科學布局、政策引導、規則制定、財稅支持等方面更好發揮作用,營造鼓勵創新的良好氛圍,避免重覆建設造成產能過剩、資源浪費。

市場機制是推動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重要驅動力,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使各類企業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力軍。

文章最後指出,要堅持開放創新,不能閉門造車,在全球範圍內高效引入優質資本、關鍵資源、先進技術、拔尖人才等。(編輯:陳鎧妤/邱國強)1130730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