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7 23:00

華德福夢想學校

連昭慈 李宇承 報導  / 宜蘭縣

台灣從1994年,展開一系列教改行動,希望讓孩子「減壓、快樂學習、適性發展」。但20多年過去了,孩子們卻仍舊脫離不了考試機器和僵化的教育體制。教改究竟是成功或失敗,許多家長不願評論,但他們這些年來卻採取實際行動,從教育體系大膽出走,將孩子送到體制外的實驗學校,而座落在宜蘭的慈心華德福學校,就是一處充滿理想的「教育桃花源」。在這裡,學生沒有制式教材也沒有考試和排名,課程內容豐富多元,希望讓孩子平衡身心靈發展。從小學到中學,今年九月,高中部也正式掛牌成立,成了全台第一所落實12年國教的實驗學校。體制外的另類教育,會教出甚麼樣的孩子呢?透過鏡頭,一起去看看。

晴空萬里的好天氣,青草綠樹一路伴隨我們來到宜蘭冬山鄉,這裡是全台惟一一所公辦民營的華德福學校,走進沒有圍籬的校園,映入眼簾的是一片一望無際的草地,草地上是自在奔跑的孩子。一群孩子盤據樹上,還有人正努力地往上爬,樹下被孩子當成大玩偶的,是慈心華德福的校長。這裡,沒有體制內學校既定的上課模式,沒有考試和排名,也沒有老師和學生的階級藩籬。

藍色的瑜珈球滾動到哪,孩子的笑聲就傳到哪,這一堂是小學二年級的「肢體遊戲課」,透過遊戲讓7歲的小朋友,了解身體各部位的感官和協調。跳脫制式化的上課模式,沒有教科書,這裡的課本是學生透過理解,自己畫出來或寫下來的工作手冊,老師希望傳達給學生的知識或常識,全都藏在老師的腦袋和孩子們的互動裡。

依據孩子不同年齡的需求,給予他們適合的教法和內容,追求孩子意志、情感和思考的能力,華德福要的老師不需要教師執照,但是,必須富有想法和創意。

音樂教室裡,同學圍成一個圈圈,有人吹直笛、有人負責敲木魚、有人則是搖沙鈴,大家分工合作,吹奏出和諧美妙的樂章,透過藝術陶冶,希望培養孩子的感知能力。

看看一到六年級的課表,沒有一般小學硬梆梆的國語、數學、自然和社會,而是溼水彩、農耕甚至是散步課。今年47歲,過去是電腦工程師的林承訓,5年前辭掉工作,一家四口從花蓮搬到宜蘭,就是為了要給兩個孩子不一樣的童年。現在林承訓不但是家長還是這裡的授課老師,帶著孩子在湖邊挽起衣袖實地手作竹筏,背起比自己還重的背包登雪山,考驗孩子克服困境的能力,同時激發他們共患難的情誼。只是沒有分數無從得知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也曾讓同時身為家長的他,深陷迷網。

不在意孩子會不會念書,而是多方面探索孩子的獨特潛能,有人形容體制外的學校,就像一處難得的教育桃花源。回顧1994年,台灣啟動第一次大規模教改,至今已經滿20年了,許多人直言,教改愈改愈令人失望,也因此,許多家長為了孩子的教育,舉家搬遷、島內移民。

2015年9月2號,慈心華德福的高中部正式掛牌成立,成為全台唯一一所12年一貫的華德福學校,也是全台第一家落實12年國教的實驗學校。

經過五分鐘的車程,我們來到宜蘭蘇澳,因為校地不敷使用,所以現在高中部借用的是蘇澳國中的空教室,走進地下室,一群九年級的同學,正在忙著裁縫手作包包。操作縫紉機,車縫出自己喜愛的圖樣,雖然技術稱不上專業,但他們卻樂在其中,您絕對想像不到,這可是老師針對西洋史量身打造的副課程-手工課。

拿著劇本順台詞、練走位,用聲音和肢體,揣摩不同角色,這是11年級的戲劇課,另一間教室裡,同學正用毛筆安靜地臨摹出名家的書法字體,要青春期孩子把書法寫好,是由內而外,修身養性的一門學問,而這堂課的老師鄭宇迪,過去還是廣告公司的創意總監。

在傳統教育的體制下,一般高中生埋首於課業和考試,但這裡100多位高中生的校園生活卻截然不同。

實驗教育的理念,就是企圖翻轉傳統教育的框架和思維,激盪出教育改革多采多姿的浪花,提供孩子多樣化的教育機會,滿足父母的教育選擇權。畢竟,尊重每一個生命獨特的思考和潛能,孩子才能像昂首佇立的大樹,自由呼吸成長,活出自己與眾不同的面貌。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