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情‧旅情‧故國情-玉的故事(二)

張嘉君 李中恩 報導

  八月下旬,製作小組一行告別,一日度四季的帕米爾高原,驅車南行,進入高溫日曬強烈的塔克拉馬干沙漠邊緣,這裡又是另一種景緻,我們的目的地是到南疆的和田尋玉,但沿途卻被幾種沙漠特有的景觀吸引,透過攝影鏡頭看到了沸騰的柏油路面,遠處還不時出現龍捲風興風作浪,很慶幸我們沒有在大洪水的時節來到,否則據說整片沙漠就像汪洋,在杳無人跡的地帶如果身陷其中,真會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我們到和田的那天,正好遇上維吾爾族同胞的市集-巴扎,許多維吾爾族同胞都帶著自己的家人及家產,準備在這裡交易買賣,愛上鏡頭的他們,幾次把鏡頭團團包圍,拍來拍去盡是人頭,製作小組好不容易突破重圍,到了維吾爾同胞採玉的地點。

  這些採玉人攜帶簡單的行囊、工具,沿著河邊低頭行走,一大早就起來找玉,晚上累了隨便倒地就睡,這幾位採玉人就已經待了三天以上,他們有的拿著工具翻挖,有的乾脆用自己的腳去感覺,各種奇招紛紛出籠,這些維吾爾族同胞,見到能通維語的玉石專家孫世基,帶領製作小組前來拍攝,特別喜孜孜地出示他們的收穫。

  這些石頭在採玉人的心中值四、五十塊人民幣,而等在一旁準備議價的維吾爾族玉販,似乎不以為然,平常在綿織廠工作的吾布里,則出示另一塊大玉石,他說在他撿玉石三年多的經驗中,曾經一口氣賺進了一千多元人民幣,能否致富完全靠經驗。聽來河中的玉石,似乎不虞匱乏,又有這麼多專家在旁指導,製作小組也不免心動,而想嘗試採玉,結果發現要撿到一塊好玉還真不容易。

  那是一塊清澈,透明漂亮的玉,念初中的孫慶亮拿在手裡不停把玩,他再怎樣也不願把這塊珍寶出讓,這是孫小弟和這塊白玉的緣分,曾經來過和田一無所穫,此次帶領製作小組來這裡又沒拾到好玉的畫家梁丹丰並不氣餒,她認為在這裡只要擷取到心目中,有意義的畫作題材,也如同找到一塊美玉。

  為了一探玉石的源頭,製作小組沿著玉龍喀什河向山上去,從柏油路面到了輾出來的漠地路面。在坑裡的人丟了包東西上來,讓我們看看他們三天來的成果

  這六七個人來自不同的家庭,平時大家生活在一起,渴了輪流到河裡取水,累了也是隨便找個地方就睡,一有所獲,六七人一起分帳,想想他們努力了三天,才不過挖到只能把握的玉石,每個人能分到的錢一定有限,如果沒有一種理想、一股傻勁,這種工作實在難以持久。或許在維族同胞的心中,玉就是金錢的代名詞,而採玉這個活動,只是打發農閒的一種方式,不過這種人與自然間的互動,的確是很好的繪畫素材,畫家梁丹丰在這裡的作畫是畫中有話。

  老天爺是公平的,給了維吾爾族同胞這片漠地,又給了他們可以期待的寶藏,喜歡美玉的你想一嘗拾玉的辛苦,還是想用金錢換取維族辛勞拾獲的美玉,想要擁有,都是必須付出的,完全看你要選擇付出什麼。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