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寂靜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噪音對很多人來說,是一件很難忍受的事情,然而對於從小就生活在寂靜世界裡的聽障兒童來說,即使是一滴水聲、一聲的蟲鳴,也可能有如天籟般的稀奇而珍貴。今天由於助聽器和人工電子耳的發展,終於讓聽障兒童開始有機會透過練習如何聽,來學習怎麼開口說。接下來「突破寂靜」單元,除了告訴您聽覺口語法的最新發展之外,還要提醒社會上關心的人們,聽障兒童和一般人其實沒有什麼兩樣,他們聽得見,當然也能開口說話。

  今年五歲,家住台北新店的鄭雅文,正在起居室裡跟她的小丑布偶玩得起勁,鄭雅文有一雙漂亮的大眼睛,從她的講話跟動作,很難令人相信,她是一個生下來就罹患極重度聽力損失的聽障兒。倪安寧女士是鄭雅文的母親,在寬敞的客廳裡,倪安寧女士告訴我們關於她女兒的故事。

  沒錯,眼前這個可愛的小女孩不但是一個聽障兒,而且還是聽障兒當中最不幸的百分之五,沒有任何殘存的聽力,直到今天,倪安寧女士還清楚記得,鄭雅文十一個月大的時候,醫生告訴他們,鄭雅文什麼聲音也聽不到,當時她的感受就好像掉到一個深深的無底洞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

  不知道該怎麼辦,做父母的第一次聽說自己的子女是聽障時,最常有的反應,就是不知如何是好。她是張鈞偉的母親,張鈞偉的左耳罹患了中重度的聽障,右耳的情況更糟,是聽障程度裡最嚴重的極重度聽障。張鈞偉的母親情緒的轉折,其實也是許多聽障父母都經歷過的煎熬,重度聽障兒黃小弟弟的母親,也有過這麼一段複雜的心路歷程。

  其實這樣的孩子一樣可以接受訓練,一樣可以說話,事實是由於助聽器科技的進步,使得全世界具有聽覺潛能的聽障兒童,有史以來第一次有如此絕佳的機會,藉著「聽」去學習如何「說」。但是要記住一件事,那就是要儘早發現聽障。鄭雅文的母親倪安寧以她親身的經驗告訴我們,除了要正確認識,不管是助聽器或是人工電子耳,今天的科技,已經能夠讓百分之九十五的聽障兒童「聽」得見,而去學「說」,同時更重要的是不要拖。

  黃小弟弟今年雖然已經五歲半了,但是他的聽覺年齡只有三、四歲,換句話說,黃小弟弟的說話能力相當於比他小一歲半的幼童。中華民國婦聯聽障文教基金會附設的幼兒聽障班,從民國八十年開始,這裡就開始招收三歲以上的失聰幼童,聘請專業的聽力檢查師,語言治療師和啟聰教育專家,並藉著家長的實際參與,找出最適合孩子的教學方式,在一間間的教學實驗室裡,聽力老師、家長和聽障兒童正在進行聽覺口語法的教學活動。

  聽覺口語法是近年來訓練聽障兒童的主流,主要是利用殘存的聽力,以助聽器來增加其聽覺,或者以人工電子耳來刺激其聽覺神經,以訓練聽障兒童盡量利用說話口語的方式來表達意思,曾經在榮總耳鼻喉科,從事聽力輔導工作長達十七年,目前擔任婦聯聽障文教基金會總幹事的管美玲老師認為,下面三個條件是實施聽覺口語法的必要條件。曾經為了治療女兒的重度聽障,倪安寧女士先後前往澳洲、美國和加拿大的十幾所聽障訓練學校,最後她選擇了聽覺口語法來教育她的女兒。

  加拿大籍的辛塞茱迪斯女士是國際知名的聽障教育專家,她經常應邀前往世界各地,推廣聽覺口語法的訓練,辛塞女士自己就有一個重度聽障的兒子,如今已經完成大學教育,豐富的專業知識結合了自己的親身經驗,辛塞女士極力推崇聽覺口語法的好處。

  婦聯會聽障基金會的教室裡,受過專業訓練的老師正耐心的指導家長和小朋友,如何利用遊戲、玩具,以及一再重複的對話,協助聽障兒一點一滴的累積他們的聽力資源。曾經,這些媽媽為了聽障子女的前途而以淚洗面,如今,藉著現代科技的幫助,在老師、父母和聽力訓練師的共同努力下,許多兒童不但已經走出過去寂靜無聲的小天地,並且為自己的未來開啟了另一扇窗。

  她的未來一定會更好,只要我們記住一件事,及早發現聽障,以及及早開始訓練。在人類科技發展即將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時候,聽障兒童的繼續存在,其實是對人類文明的一項侮辱,所有的人都應該清楚了解,聽障兒童和一般人沒有兩樣,他們可以聽,當然也可以開口說話,他們需要的,是一把鑰匙,一把可以打開聽障兒童潛力大門的鑰匙。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