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稿 / 台北市
在廣闊蔚藍的大海上,矗立著近千支白色巨大風機,這樣的畫面,10年後將在台灣出現!全台第一座,位於苗栗外海的離岸示範風場,兩支風力發電機組,已經在2017年4月併網發電,也將台灣的風力發電,從陸地推向海洋。
但架設海上風機非常艱辛,工程師們長達長7個月,吃住都在工程船上,2016年7月,碰上尼伯特颱風來襲,工程船無處避難,還差點在海上覆沒。風力發電號稱是「最乾淨的能源」,但風機大量設置在近海,會不會衝擊海洋生態、和漁民生計?爭議仍舊未解!
白色的扇葉,在苗栗龍鳳漁港外海、迎風而轉,這是全台灣第一座,設置在海上的離岸風機,距離海岸線3.8到5公里的距離,不僅象徵台灣風力發電,正式從陸地邁向海洋,更宣告邁向綠能環保,跨出重要一大步。
要讓風電機組在海上運作,得先在海底先鋪上礁岩、穩固海床,接著再放置平台鋼柱,這時施工船得扛起重責大任,不但要裝卸巨大的基座鋼柱,還得要配備特殊設計,讓鋼柱在搖晃的海面上,穩當的按照施工規劃,放置到相對的海床位置!
此外,海上風機施工過程,更得和老天爺搶時間、對抗變幻莫測的天候和海象。行政院規劃2025年,台灣再生能源佔比將達到總發電量的20%,離岸風電裝置容量目標為30億瓦,2030年擴增為40億瓦。
這也意味著,屆時台灣周遭海洋,將出現插滿800支巨大風機的奇特景象,在環境保護與綠能科技之間,尋找平衡,而台灣邁向綠能之路,才跨出實驗性的第一步。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