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視台語新聞雜誌】社子島開發爭議 禁錮49年社子島何去何從?

陳璽鈞 採訪/撰稿 張書堯 文楷誠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位在淡水河、基隆河交會處的「社子島」,1970年被劃為「洪氾區」,台北市政府因此下令、限建、禁建,讓近半個世紀以來,社子島上老舊的房舍和街道、難以改造,彷彿成了台北市的「化外之區」。

但因為禁建、限建,也讓社子島難得保留了獨特的歷史風華,大片的綠地更成為都市裡少有的風景。2018年,內政部通過台北市政府提出的「生態社子島」開發案,這項計畫,引發在地民眾兩極化的反應。

禁錮49年的社子島,究竟該走向何方?如果進一步開發、又有哪些爭議?帶您來關心社子島的難題。

孤懸在城市邊緣,從延平北路七段轉進社子島,狹小彎曲的單線道彷彿置身鄉間小路,兩旁錯落的平房和鐵皮工廠保有早年台北聚落樣貌,時間有如塵封在半世紀前,門牌成為這裡是首善之都的唯一線索。

社子島居民陳麗萍:「不敢修房子,修了就變違建了,對,變違建,對所以我們其實也很委屈,我們島內超商什麼都沒有,那是誰造成的?市府,是他們禁建造成我們這樣子的生活環境。」

社子島福安里里長謝文加:「台北市政府是對不起我們社子島,我們社子島給人家禁建50年,所有要繳的稅金、所盡的義務,他有(為我們)想到嗎?他沒想到,每樣義務我們都盡了,有為我們建設嗎?我們沒有。」

社子島其實不是島!它位在淡水河與基隆河交會處。雙河沖積孕育而生的社子島,地勢低窪易遭水患,1963年葛樂禮颱風狂襲北台灣,造成台北淹水三天三夜。1970年社子島被規劃為洪氾區,遭限制開發,從此被排除在都市計畫範圍外,建設就此停格。

社子島居民陳進隆:「你說你住在這裡幾年了?70多年了,從32年到108年看幾年,在這裡出生的,在這邊出生的。」

75歲的陳進隆帶我們走進祖傳的三合院,堆滿雜物的廚房和房間是他和弟弟相依為命的棲身之所。

社子島居民陳進隆:「這些都是舊的,很舊了所以要換成鐵皮,窮人家才住這種的,上百年了屋簷也上百年了,木頭都爛了才會換鐵板,以前都是木材的都會腐爛斷掉,很危險,你才知道。」

磚房壞了不能拆掉重建,只能以鐵皮加蓋整修,平日做資源回收的陳進隆,一個月收入不到4000元,省吃儉用咬牙過活,只要家還在。

社子島居民陳進隆:「七八十歲了,有個地方住就好了,不要強拆我們的房子,有個地方在這裡習慣過日就好,蓋新房子他賠我們都不夠,我們還要拿錢倒貼,我們哪有辦法,(如果房子被拆)去睡廟,要不然隨便地方睡,不然有什麼辦法。」

社子島富州里長里長 陳惠民:「社子島現在目前有三百多戶的低收入戶,你今天要來開發社子島,你最基本的要照顧這些弱勢團體,條件不好我們不贊成開發。」

不期待社子島華麗翻身,只求一個能遮風蔽雨的安居之地!社子島設籍戶數約4,200多戶,人口超過1萬1千人,政府一紙禁限建令,社子島禁錮將近50年,房屋老舊景象凋蔽,生活機能不佳,漸漸形成外界眼中殘破的邊境之地。

市長柯文哲上任後舉辦i-Voting,拍板決定建設「生態社子島」,好不容易盼到解禁機會,但政府預定的開發方式卻讓居民焦慮。

台北市地政局副局長易立民:「因為過去沒有細部計畫的規範,所以對社子島任何一棟建築物來說也沒有所謂的建築線這件事情,那所有的建築你要能夠去興建,因為你要申請建照,也就是你這塊基地範圍到底在哪裡,這個必須要建築線來指定,那在社子島這邊因為沒有細部計畫的規範,你的道路到底分布如何?你的巷道是哪裡都沒有辦法指定,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沒有辦法開放直接讓舊建築物、舊地拆掉之後,原位置重建起來。」

社子島抗議民眾:「生態口號是假貨!傳統文化要尊重!」開發社子島,市府計畫採「區段徵收」,社子島302公頃土地,市府拿回202公頃,居民只剩100公頃私有地,且開發期間被迫遷移。

2018年6月26日,內政部都委會有條件通過社子島開發案,不過四千多戶居民安置問題未解,引發當地民眾強烈反彈。

社子島居民陳朝燦:「我揹一間破房還可以遮風蔽雨,一旦開發以後我是要去住哪裡,你現在對政府來說我們是一個揹著破殼的蝸牛,揹著一個破殼的小小蝸牛,不過政府的形塑之下,他硬是要把我們的殼拔掉,說我們社子島的人是吸血的水蛭。」

社子島住民陳俊男:「我們差不多20個人住這間房子,很擁擠但是我們不用付房租什麼,現在一徵收下去我們變怎麼樣,大家都散掉,散掉後就沒了,我們要再回來這裡住我們還要買房貸款,我怎麼可能還有機會再回來,自己的故鄉這裡住,等於把我們的土地都徵收掉給外面的人住。」

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 廖桂賢:「過去一直處在於發展中國家的心態,就覺得所有的鄉村地區都要變成繁榮的城市地區,所以才把開發這件事情

一直以來當作所謂解決社子島的一個工具,但是事實上四五十年以後我們會發現現在的脈絡已經改變非常大了,開發做為台北市,做為這個長期的這個城市發展的規畫,有沒有這個必要我想也不一定。」

寸土寸金的台北市隱藏一大片農地,社子島農業面積高達170公頃,昔日曾是大台北地區主要蔬菜供應地之一,現在仍有上百戶農民,不過開發後只剩2.45公頃農地,農民不禁對未來感到茫然焦慮。

社子島居民蔡來寶:「我們就是靠這個,突然間說要鏟平,事實講一堆人要怎麼辦,我們已經六十多歲了對不對,那下一代呢?真的。」

社子島居民洪秀蘭:「我們這裡做洪氾區救台北對不對,今天你要跟我們搶的時候,你就沒想過我們以前救台北,有對我們,對我們好嗎?對我們不好還要搶走,這樣怎麼過日子。」

社子島居民陳麟太:「用硬拗的來這裡徵收,徵收我們這個土地給你徵收,我們就不用生活了,不用做事了,就是這樣了。」

長年禁限建,意外保留許多空間,造就社子島獨一無二的存在。自然綠地景觀,更讓台北市都會區多了不一樣的城市風景,還能淨化空氣調節氣溫,舒緩熱島效應。

記者陳璽鈞:「社子大橋旁還有這麼一大片社子島濕地,這裡的人工生態池經過許多年的悉心營造,已經形成了豐富的生態,是許多螃蟹還有鳥類的棲身之所。」

被視為台北最後一塊淨地,社子島濕地更是賞鳥聖地,目前已發現538種植物99種鳥類,除了多種候鳥,甚至黑面琵鷺也會造訪,岸邊則有水筆仔、蘆葦等等,生物豐富多元。

社子島居民陳聰信:「居民都覺得有點反彈,為什麼我們的已經有很生態的社子島,可是你居然是把我們的農業鏟平了,就變成八十多公頃的公園,很多文化古蹟也把它鏟平了,這覺得就好像只有外表看起來是生態,其實我們社子島裡面已經沒有生態的東西了。」

台北商業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蕭文杰:「現在我們走這個小徑就是玄安宮後面的小徑,那一樣我們可以看到這邊其實就更明顯了,下面打石頭的系統,你可以看到這個是屬於在北投這邊就地的一個石材,這邊來講開始墊磚,所以我們可以推測其實可能水可以淹到大概這麼高。」

建於清朝的「玄安宮」不僅保留完整唭哩岸石牆面,展現當時工匠手藝,廟裡廟外更保有淹水的印記。社子島禁建半個世紀,留下特有聚落和人文風情,包括百年傳統的夜弄土地公等活動,專家擔心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恐因開發毀於一旦。

台北商業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蕭文杰:「如果信仰圈的信徒不見了,他被遷到一個另一個地方去,那你可以想像說這樣子的夜弄土地公,它的路線它就勢必它要被消失掉,它就勢必消失掉,所以我們當我們保留一個無形文化財的時候,就變成一個空殼,那反而加速了這個無形文化財的一個快速死亡。」

沒有高樓大廈,沒有繁榮富庶,獨有的歷史風華和地景人文,反而成為社子島的寶藏,吸引藝術團體進駐。2011年成立的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就選擇了這裡當作他們夢想的基地。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藝術總監 李宗軒:「(社子島)它所提供的大部分是比較像是硬體上面的,譬如說空間然後跟較低廉的房租價格,但是這是一個藝術團隊裡面它最重要的養分之一,你沒有空間你沒有人,你根本就是沒有辦法繼續創作下去,所以我可以講,它可以像是我們成長的搖籃一樣,就是我們沒有這個,沒有這個可以棲息的地方的話,我們就沒有辦法繼續往下下去。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國際事務經理 余岱融:「跟馬戲藝術在台灣的處境很像,就是大家知道這個東西的存在,可是不太知道它現在長什麼樣子,也不太知道它在哪裡,那我覺得社子島提供了FOCA一個很好的空間和環境就是,我們在一個相對也是邊緣的地方,然後有一個我們自己的空間在做我們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社子島找到共鳴,更感謝它提供的養分,面臨開發後的拆遷,馬戲團開始田野調查,並將他們駐點時的回憶融入作品中,回饋陪伴他們,一起成長的居民。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藝術總監 李宗軒:「把它當作是一個禮物一樣送給社子島的居民,這是好像我們曾經在這邊,因為有你們的存在,然後我們也可以在這邊,然後成長的一段時間,那我們可以留下些什麼?」

捕捉社子島的美好一切,她是25歲的在地青年陳靜,藝術科系出身,從小在社子島長大,眼見家鄉即將消逝,她著手規畫攝影和陶藝工作坊,希望留下社子島的美麗身影。

社子島在地青年 陳靜:「其實我過去的創作跟社子島有關,其實也是在處理我覺得這個地方即將被消失的那種狀態,只是它現在被消失的速度好像更快更急,所以我覺得我應該要做一點什麼,然後讓它被看到。」

社子島自救會發言人 李華萍:「在過去其實很多的陳情當中很少人站出來,但是因為現在市府用非常強硬的態度,他要執意的區段徵收社子島,所以越來越多的長者,不管是長者年輕人,大家都站出來,大家都說我們一定要站出來守護自己的家園。」

就怕家園因為開發而被破壞,居民想留給後代更純淨的成長環境,但社子島長年禁限建,發展長期陷入困境,對社子島未來的想像,居民出現另一種聲音。

社子島權益促進會理事長 楊明照:「我是主張一定要開發社子島,然後才會接回這些年輕人重新回來這裡跟我們在一起,唯一採取區段徵收,才有安置跟承租承購的這種機會,如果你反對區段徵收,等於說你是那些低收的人那些弱勢的人,你等於是在反對自己將來找一條出路。」

社子島權益促進會成員楊國寶:「早做晚做都要做,做了現在做就不會後悔了,現在做條件會比以後的條件會更好,我希望我的小孩敢帶女朋友回來,以後他們會分手說你們住那什麼爛地方,這樣的話我真的會對不起我的小孩。」

台北市地政局副局長易立民:「社子島經過民眾的上街頭抗爭到行政院陳情,所以最後現在接受200年防洪頻率的保護,也就是200年來可能才發生一次的洪水,那個水位會有多高,那我們要築堤保護起來,在這樣的前提之下那你這個土地使用強度可以增加,因為你可以容納比較多的人口,那這個提高土地使用強度是社子島的土地所有人希望看到的。」

依據市府開發藍圖,未來社子島可容納3萬以上人口,是目前居民的3倍,但學者警告,不能只看眼前利益,必須考量社子島地質特性與安全。

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 廖桂賢:「地質上面在地形上面它就是一個自然的沙洲,過去社子島它的形狀是一直不斷地改變,而且大家都知道社子島的海平面非常的低,本來社子島只有6公尺高的堤防1萬多人,在氣候變遷的情況之下,一定會發生強度非常高,高於6公尺的高於200年這個一遇的這個洪水,這個時候社子島會產生難以想像的這個洪災的損失,你把更多的人口引入到本來就會危險會淹水的地方,我認為這是很不道德的一個規畫思維。」

「區段徵收」大規模的開發是否真能解決問題,給予居民安居樂業的家園?社子島背負台北市防洪十字架半世紀,過去威權時期,他們是「被犧牲的少數」,如今居民渴望擁有更多話語權,不願被遺忘,如何改寫未來,更多的對話溝通不可缺少。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