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視台語新聞雜誌】黑金歲月的滄桑 礦坑血淚 老礦工歲月故事

陳璽鈞 採訪/撰稿 張書堯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您能想像在地下五、六百公尺的深處,搏命工作的場景嗎?1950年代,台灣的國防、交通、民生、許多層面都需要仰賴煤炭,於是,礦工朋友們,天天忍受危險惡劣的環境、鑽入地下岩層中、採礦。這些地下坑道,不但黑暗、悶熱,萬一不慎發生坑道爆炸、或是倒塌,礦工們幾乎很難有活命的機會!隨著時代變遷,台灣在西元2000年,就停止煤炭的開採,煤礦產業從此走入歷史。如今,即將屆滿20年,有一群昔日的老礦工,用他們自己的老人年金,打造了一間「礦工文史館」,並帶著華視新聞團隊、重回地下坑道,一起來回顧、他們那段曾經對台灣經濟貢獻良多、但卻常常處於生死一瞬的黑金歲月!

泛黃的新聞片段,訴說著山城往事!這是1980年代,許多礦鄉的樸實寫照,但超過30年的塵封過往,只能靠昔日畫面、追憶台灣礦業的曾經輝煌。1984年、華視新聞雜誌採訪團隊,獨家探訪苗栗的南庄礦場,揭開礦坑工作的黑色面紗,留下珍貴的歷史見證 。

陳月卿 華視新聞雜誌主持人(1984年):「為了實際了解礦工們實際工作的情形,我們製作小組來到了距離坑口,大約2500公尺的坑道裡,現在您看到的是一個片道,裡面有很多產煤面,也就是礦工們實際工作的地方。」

又窄又小的坑道裡,暗無天日、空氣汙濁,煙塵瀰漫當中,黑亮的煤塊,一層層的崩落,飛舞的煤屑,沾黏著汗水,使得礦工各個面容黝黑。

鄧政雄 掘進工(1984年):「工作雖然是辛苦一點,不過是為了生活的問題,我們還是要做,我現在年紀也大了,我也沒有一技之長,到了社會上去,工廠裡面要做什麼工作,我們也不懂了,所以人家也不太歡迎。」

吳惠然 南莊煤礦副所長(1984年):「台灣的煤層變化太大,安全措施在有限的能力之下,我們是盡力去做,我希望政府煤運政策,能夠輔導我們本身,做得更好一點。」

煤礦被視為台灣的「黑金」!1956年、政府鼓勵增產,年產量高達425公噸、盛況空前,但隨著國際廉價石油進口逐年增加,台灣煤礦遭受重大打擊,面臨經營危機,只是真正終結台灣礦業的,不是礦源衰竭,而是1980年代、一連串大規模礦災。

1980年3月21日,瑞芳永安煤礦岩盤崩塌,基隆河水大量沖入斜坑巷道,儘管日夜不斷抽水,搶救時間仍長達4個多月,造成34名礦工罹難。1982年3月25日,台北市內湖的福田煤坑,發生「瓦斯突出」災變,總計13名礦工身亡,35人輕重傷,礦災後隔年礦場收坑,內湖煤從此消失。

1984年,堪稱台灣礦史最慘痛黯淡的一年,也是台灣煤礦走向全面停產的轉捩點,6月20日土城海山煤礦,由於運煤台車插哨未插好,台車滑落撞上高壓電纜引發爆炸,又造成坑道內的落磐,堵住逃生通道,總計74人喪生。緊接著不到一個月,7月10日九份的煤山礦坑,因為電線短路走火、引發火災,共有103人死亡,是台灣礦業史上最大災變。接連兩場礦災,傷痛都還沒撫平,1984年底12月5日,三峽海山一坑,又傳出礦坑爆炸災變,共有93人被埋在礦坑底下,吸入過多一氧化碳死亡。光是一年、就有近290位礦工喪生,一連串事故、敲響台煤的喪鐘,加上石油能源和進口煤的競爭,礦坑接連關閉。2000年、全台最後四個煤礦場宣告停工,台灣煤業正式畫下句點,繁榮落盡曲終人散,煤礦及礦工、漸漸被世人遺忘。

推開紅色閘門,老礦工帶著採訪小組,進入塵封已久的猴硐「瑞三本坑」,經過定期整理,坑道並沒有被漫草淹沒,但佈滿石壁上的青苔和鐘乳石,仍見封坑已久的歲月痕跡。1990年5月1日,瑞山本坑正式關閉,至今29年,安全考量下我們無法深入地下。礦場坑道總長60公里,曾是全台最大產煤區,從光復到收礦,產量670萬噸,總蘊藏量更高達2795萬噸。

運煤的台車軌道,部分路段幾乎已被磨平,似乎能窺見當年榮景。全盛時期、瑞三本礦員工超過1500人,礦工每日鑽進地底採礦,為了生計、忍受惡劣工作環境。回憶從前採礦辛酸,他是75歲的周朝南,土生土長的猴硐人。父母親戚都是礦工,他一生與煤礦為伍,眼見礦業文化和礦工的血淚,即將被歷史洪流吞沒,他號召老礦工夥伴,拿出一個月3500元的老人年金,打造「煤鄉礦工文史館」,將礦業的歷史風華,重新呈現世人眼前。

周朝南:「我們礦工有點怨嘆就是說,當時政府要我們用生命用鮮血,換那些煤炭,為台灣經濟,度過能源危機,用完就丟。煤炭有光輝的歷史,礦工因為採煤的,死傷很多,所以礦工有心酸的歲月,那光輝的歷史跟心酸的歲月,不能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留下空白,所以我們就決定,政府不做我們來做,試看看。」

這一間原本是瑞三本礦的充電室,如今搖身變成老礦工文史館,這裡面有九成以上的文物都是他們當初採礦時使用的工具。」

鄭清發:「這個牌子去那邊坑口打卡,說要來報名,報好來這裡領電池,來這間領電池,電池拿給我,我牌子給他,工作人員會把牌子放在櫃子裡。進去要帶便當、水、袋子…再進去。」和遊客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一張張老照片,訴說著猴硐、最興盛風光的記憶,66歲的鄭清發,從前是操作機器設備的「機工」,從前工作的坑道,不只高溫悶熱,空氣更是複雜多變,得隨時監控,甚至做好逃生準備。鄭清發:「救命器揹在肚子旁邊,臨時出狀況,從這個紅鈕打開,拿出來趕快戴在頭上,嘴巴咬著,40分要趕快出來…。」

林正福:「這個是測風儀,測風儀以前,我們採礦,每一個人每一分鐘,要3立方公尺的風量,管理人員怎麼知道風量多少,所以我們就要登記,去風量多少。」地下坑道內,有大量沼氣和濁氣,需要靠通風系統排出,設備的正常運作和安全檢查、更顯重要,因為礦工一入坑,就曝露在未知的危險當中。

周朝南:「當時我也參加搶救行列,我才二十來歲,沒有一次看那麼死那麼多人,我也很害怕,海山爆炸,海一爆炸,還有煤山爆炸,我們是礦場的救護隊,當然臨近礦場,發生事情我們都會下去救,我們去搶救礦工,你都不會害怕,因為我們今天不去搶救,那明天誰來救我,我們就是這種心理,所以我們有這種同理心,礦工的精神。」

柯茂琳:「通風系統有一個散風機壞掉了,壞掉了的時候,濃煙跑出來,在我們上頭,整個坑裡面都是濃煙,後來我們四個人就趕快到前面的散風機,通風系統前面的散風機,50碼力的散風機,把它關掉,如果那個50碼力的散風機沒有關掉,那就整個坑道就燒起來了,就沒有辦法搶救了。」

18歲就跟著父親,進礦場工作的柯茂琳,27歲當監工那年,就曾遇過礦坑火災,幸好即時發現,才從死神手中,搶回36條生命,這種拿命來賭的恐懼,只有在出坑的那一刻、才能釋放。

林政雄:「人到坑口心情就比較好了,否則在裡面性命是跟它在xx,何時會死都不知道,一出坑口就是菸一支一支抽,抽一抽外面有賣東西,肚子餓了就吃一吃,不做不行,家裡有孩子,孩子一大群,不做要吃什麼,不做不行,我們出來死一個,不出來做死全家,都沒東西吃。」

周朝南:「我們的夥伴我們的親人,我們的好朋友,就今天早上好好的,一剎那磞一下,就生離死別了,就再也見不到人了,所以我們礦工就是把生命看得很淡,要不然我們怎麼會賺多少喝多少,有今天沒明天的。」

那個年代,台灣從農業轉型工業社會,火車需要燃煤,發電需要燃煤,家戶煮飯也少不了煤,經濟發展背後,盡是礦工家庭,道不盡的辛酸。

家屬:「早上我丈夫出去做事,去知道是我丈夫,回來就不認得了,黑馬馬只剩牙齒,不認得是誰了,沒辦法,不去賺錢沒辦法生活…去了死一個,不去死全家。現在我兒子都會說,我爸爸很辛苦,他現在肺都不好,一整天都咳嗽。」

台灣早期礦工不只男性,90歲的周方糖阿媽,當年就是在坑內負責開路炸坑的女礦工,20歲就隨著丈夫入坑工作,也曾親眼目睹工作夥伴,遭遇礦災、在眼前當場斷氣。周方糖:「做掘圳(先鋒部隊)xx 賺比較多,危險又辛苦,沒死的很少是真的,有一天隔壁村的小弟,去做第一天,摔下來看到電燈x,我就想去了。」

台灣礦業晚期,政府為了避免夫妻,同時遇上災變,家庭失去依靠,1964年、明令禁止女性礦工入坑工作,只能負責坑外作業,女礦工的身影,隨著台灣礦業變遷,也逐漸成為歷史記憶。

藏身在青山溪水中的猴硐,曾經是台灣煤礦重鎮,繁榮了半個世紀,礦業沒落後歷經過衰敗,近年靠著「貓村」觀光,再次打響名號。這個百年礦鄉,僅管黑金風華無法再現,只盼不被遺忘。擁有全台第一座,貨用升降電梯的「瑞三礦業選煤廠」,多年荒廢傾頹,如今也展開修復工程,官方和民間共同努力,逐步恢復礦業文化的歷史原貌

周方糖:「我做那個我做,一定做,不做孩子就沒得吃。」吳朝宗:「帶著便當帶著水壺的時候,心情就在難過了,不去不行,但是去也是要準備,也沒那麼運氣差,也是要拚。」周朝南:「我們很擔心這段採礦的輝煌歷史消失 …像你們年輕這代,甚至於更年輕小學學生這一代,讓他們知道知道台灣有這一段心酸輝煌的採礦歷史。」

台灣煤礦、雖然已沒入歷史,黑煤染身的礦工身影,也已消失30多年,但他們過去認份勞動、搏命換來台灣經濟奇蹟。老礦工們逐漸凋零,但底層英雄的奉獻,不該被遺忘,推動保存和活化,才得以留下台灣礦業文化、昔日的血淚與榮耀。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