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視台語新聞雜誌】搶救凋零礦鄉 翻轉平溪 再造家鄉新價值

陳璽鈞 採訪/撰稿 張書堯 施幼偉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礦業凋零,昔日的礦鄉、難免沒落。除了猴硐,鄰近的十分、平溪和菁桐,都面臨類似的處境。其中,平溪、又被稱為「天燈的故鄉」,每年吸引了100萬名、觀光客造訪,但觀光人潮,卻救不了人口外移、和人口老化的危機。目前平溪區,只有4千6百多位居民,預估到2050年,人口將可能腰斬、只剩下2千4百人。搶救家鄉的「消失危機」,一群群返鄉青年,正在努力為家鄉、翻轉新的價值!帶您來關心他們的故事。

靜謐山谷中綠林環繞,老夫妻在雲霧細雨中,隨著自己的節奏鋤草種菜,這裡是新北市平溪區,平均年齡51.91歲,是全國最老鄉鎮。

王昆地 新北市平溪居民:「現在就是說我們兩個老的,回來住山上空氣比較好,孩子們都是週末有休息才會來。」王鄭金玉 vs. 王昆地 新北市平溪居民:「賺錢呀,沒出去外面就沒賺錢無法生活,所以這裡的人就,人數就越來越少。」

80歲的王昆地,是土生土長的平溪人,和太太王鄭金玉,年輕時都在煤礦場工作。70年代煤礦停採後,為了生存搬到都市生活,直到2014年才回到平溪望谷里,但昔日老家卻變了樣。

王昆地 vs. 王鄭金玉 新北市平溪居民:「13歲就去煤礦洗煤了,那時候很多人,那時候很多人,一礦就好幾百個,71年的時候,煤礦是沒落了,所以說人口就慢慢一直減少減少,到現在最少的時候。」

林寶玫 新北市平溪區望古里里長:「我們平溪都說是老人兒童村,是這樣因為看不到年輕人壯年的,老人家越來越淍零,就一直一直離開的時候,你後繼都沒人,到時候整個里沒了,望古里沒了,因為以後也是會朝合併的趨勢在走,以後年輕人回來就沒有家可以找了,對對對,所以要守住這個地方。」

陳璽鈞 記者:「這裡是平溪的望古車站,從前因為運煤,附近是非常的繁榮熱鬧,但如今卻成為一個不到160人的里,而這樣人口消逝的現象,不只發生在望古里,其實平溪12個里,一年的出生嬰兒人數,是大約只有20人。」

火車站裡除了觀光客,就是平溪在地的老人家,幾乎看不到年輕面孔,望古里地處平溪山區,因為人口外移,只剩155人,是新北市人口最少的里。另一頭的東勢里,堪稱是全台灣最老的里,平均年齡67.5歲,80歲以上的長者占一半以上。偏鄉落入少子化、人口外流、地方產業消失的惡性循環,甚至面臨滅村危機,而平溪區已經是全國人口消逝排行榜上第四名。

林寶玫 新北市平溪區望古里里長:「在望古我已經好多年沒有看到小嬰兒,而且是實際居住的是零,因為很多都是在外面,然後戶口在這裡的,現在望古出去讀的小朋友,幾乎真的很少真的很少,找不到幾位,3所小學搞不好會合併的趨勢,因為說實在人口數越來越少,所以大家學校都在拚各校的特色。」

空蕩蕩的校園,傳出清亮的烏克麗麗彈奏聲,平溪區的菁桐國小,日據時代學生高達1000多位,隨著煤礦沒落,學生急速下降,全校最少曾到21人。為了發展學校特色,校方民間共同投入資源,菁桐很多學生都彈拉一手好琴。

莊見智 菁桐國小校長:「學校跟社區是一體的,所以學校因為社區而存在,把學校經營的非常有特色,然後讓小朋友,讓家長願意把小朋友送到學校來的這樣一個角色,這是我們學校經營的一個,努力的一個地方。」

陳幼甯 菁桐國小學生:「讓大家認識我們,然後就是會就是讓大家覺得,我們表演的很棒,所以就覺得學烏克麗麗很棒。」潘畇辰 菁桐國小學生:「菁桐的一些老師,送我們學校烏克麗麗,還滿開心的。」

宋蓮儀 菁桐國小老師:「偏鄉大家印象就是沒有什麼資源,好像小朋友要學什麼,要看什麼都經驗會不足,但是這邊還滿棒的就是,剛好老街就有一間烏克麗麗的店,一直會給我們一些烏克麗麗 ,就直接送我們學校,讓我們學校小朋友,就是他只要想用,他隨時都可以拿來玩。」

菁桐國小雖然地處偏鄉,但也能和城市的小孩一樣,有學習烏克麗麗的機會,不僅有老師小班教學,烏克麗麗更是隨手可及,而幕後推手是他,潘隆章和太太林碧霞。潘隆章 菁桐烏克麗麗工作坊業者:「這個是什麼形狀(天燈),對嘛我們是在哪裡(平溪),對平溪,那這個天燈就是我們平溪的特色。」

手工打造烏克麗麗!不定期和學校合作,舉辦DIY教學。在菁桐出生的潘隆章,15歲開始學做琴,累積40多年經驗,50歲那年帶著一身好手藝回到家鄉,除了扎根音樂教育,更讓烏克麗麗成為地方特色,曾多年入選為「十大新北好禮」,讓菁桐老街鐵道旁的動人旋律,為平溪帶來新商機。

潘隆章 菁桐烏克麗麗工作坊業者:「因為我是在地人,是在地長大的,我們在這邊已經住了六七代,那我們也是希望說,到老年紀這麼大了,我們也希望說,能夠為自己的家鄉,能夠奉獻一點點的小力量,又看到這邊它的特色,除了說煤礦產業以外,然後再來就是放天燈,我們也是希望說給客人,一個額外的驚喜,找在地的店家,晚上製作一些童玩,製作一些其他的一些作品。」

古早童玩、遊客玩的不亦樂乎!潘隆章不只賣烏克麗麗,更串聯菁桐老街店家,策畫活動製作傳統玩具,放在街上免費提供,為山城老街注入新元素,吸引更多人潮。

陳璽鈞 記者:「工作坊的老闆潘隆章在2010年就回到家鄉來開店,算是返鄉的先鋒之一,希望讓樂器成為當地的特色,而平溪區的其他地方,像這裡是平溪老街,也有一群熱愛家鄉的青壯年,持續在做社區再造的工作。」

圍在桌邊泡茶聊天,他們是「平溪記敘造」的成員,一群由平溪、十分和菁桐老街的居民和店家,自發性組成的團隊,核心幹部平均年齡不到45歲,共同守護「漸漸變老」的家園。根據國發會統計,2050年全台人數,比2015年平均減少12.9%,為了減緩人口危機,2019年啟動「地方創生」計畫,鼓勵老社區轉型。全台368個鄉鎮區,超過3分之1,一共134個地方優先推動,新北市平溪區就是重點目標之一,但其實社區營造工作,這群返鄉青年、早已行動。

顏家駿 平溪記敘造成員:「家鄉的一切我覺得說,再回憶起來說的話,都是非常的美好,那如果說有一天它消失了,當然心情會滿沮喪的,那盡量做到它不要消失,我們都一直在想辦法,怎麼樣把平溪推銷出去,讓世界各地的人更知道,更多人知道平溪這個地方。」

許育玲 平溪記敘造成員:「剛回來那一陣子,會覺得平溪店跟店之間,就是很冷漠,現在不一樣了,現在的話就是,有幾間就是互相打招呼,就互動會比較好一點,先讓大家不要那麼有距離,那你後面你想要再做一些事情的時候,號召力會比較強一點。」

吳明賢 平溪記敘造成員:「我們現在主要是做社區營造,把社區營造弄好,然後可以提供他一定,有一個穩定的工作,他的就學就業不會遇到那麼多麻煩,不會因為離開故鄉一段時間 ,他對故鄉認同感,就變的很薄弱,他自然就會願意留在這裡。」

「平溪記敘造」和在地居民、學校合作,辦聯歡活動彩繪佈置,甚至自製路牌,社區營造結合在地力量發揮創意,激發居民熱情,喚醒地方認同。而政府版的「地方創生」,喊出企業投資故鄉、科技導入、整合部會資源、社會參與創生、品牌建立「五支箭」,期待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但目前似乎只聽到口號,看不見具體規畫,社區營造和地方創生的界線、仍舊模糊,當地居民也提出質疑。

楊錦聰 平溪記敘造成員:「社區總體營造,其實就是在造人,當你越了解這個地方的一個文化歷史背景的時候,你就會知道就是說,我們自己的地方有哪些跟別人不一樣,那別人沒有的,反而是我們自己的寶,如何讓它能夠保存下來,在地人了不了解這個地方,他希望怎麼做,而不是政府把這個地方建設成他所希望的,但是那個期望跟,跟我們的地方有沒有搭配,這個是很重要的。」

絢麗天燈緩緩升空,點點微火照亮整個平溪小鎮,天燈的故鄉風光表面下,卻面臨人口外流、老化的嚴酷考驗,但這個曾經輝煌卻又沒落的煤礦山城,其實只是台灣現況的縮影。地方創生如何以社區營造為基礎,匯聚在地能量,結合企業資源,政府也該提出更實質政策和藍圖,才能打造地方特色,重現故鄉新價值,搶救家鄉消失危機。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