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視台語雜誌】擁抱我們的海洋 美到屏息男人與他的海

陳璽鈞 採訪/撰稿 張書堯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台灣是四面環海的島嶼,但生活在島上的我們,對於周遭海洋的了解往往十分有限。導演黃嘉俊七年前開始接觸潛水,對於海洋的美麗和被破壞的哀愁有了更深的體會。

他默默許下心願,希望能透過拍攝紀錄片,讓所有的台灣人,都跟他一樣愛上大海,於是黃嘉俊花費三年時間橫越8千多公里,用影像記錄了兩位愛海人追逐理想的過程,分別是「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和「水下、鯨豚、攝影師-金磊」,今天節目一開始,先帶您透過這部動人的電影,來認識我們周圍的美麗海洋。

遨遊藍色大海噴出水霧,時而浮上水面,時而下潛海中,牠們是海洋的歌唱家大翅鯨,又稱為座頭鯨。

從低頻的呻吟嘆息,到高頻的尖叫,有時還有各種變奏!台灣拍攝團隊跨越8500公里捕捉牠們優雅身影,而一幕幕令人屏息的海洋絕美景色,也都被熱愛大海的紀錄片導演黃嘉俊,蒐錄影片中。

導演黃嘉俊:「潛水讓我看到了海的世界,當然最大的衝擊還是你下了海之後,你看到的那個被破壞的景象,其實是很震撼,那時候才去思考說,沒錯這就是人性,我們永遠只關注到自己看到的地方,我們看不到的地方其實是相對忽略漠視,甚至無形當中,你可能是在不斷地在破壞它的,那海其實就是這樣。」

人稱黑糖的導演黃嘉俊,2012年因為潛水看見海洋的美麗,與被破壞的哀愁,他默默許下心願,希望用紀錄片讓一向怕海,對海陌生的台灣人,看見這片該被珍愛的海洋,為環境付出更多心力,黃嘉俊歷時3年,用影像記錄下兩位海上男兒,追逐理想以及他們和大海的故事。

2016年8月,台灣海洋作家廖鴻基展開一趟瘋狂危險的海上冒險!他靠著一艘用黑色浮筒打造,3米見方,不到50公斤的無動力浮板平台,隨著熱帶洋流黑潮北漂300多公里。

頂著高溫烈日,簡易的遮陽棚下,廖鴻基埋首寫下大海的風景!黑潮屬於全球第二大洋流,從菲律賓一路向北,經過台灣東部海域再到日本。黑潮帶來溫暖海水,也是魚群洄游的重要路徑,更是台灣的永續天然資產,順著黑潮漂流,廖鴻基是台灣第一人,而這一趟旅程有許多生命和他同行,茫茫大海卻不孤單。

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有大概這麼大的魚,有這麼小的魚,一大群的,然後牠們以平台為家,那我也以平台為家,我們一起漂流,那麼近距離,那麼無利害關係的一場漂流,它只是一個起步,我相信有了這個計畫之後,慢慢的引起台灣社會對黑潮的重視以後,應該投入的研究或者探索會更多。」

長達144小時的漂流,雖然過程中遭遇暴風雨,卻也讓人見識到海底世界的絢爛與奇妙,在航程的第四天,平靜的海面上突然起了一陣漣漪,一艘探訪船出現了,載著廖鴻基好久不見的寶貝女兒。

廖鴻基女兒Olbee:「爸你辛苦了,漂流團隊辛苦了,我真的覺得這計畫真的很棒,然後現在看到你英勇的站在平台上 ,我覺得不虛此行,我相信我們這一船都會這麼感同身受的。」

好不容易爸爸握到女兒的手,廖鴻基的心情特別澎湃激動,面對大海洶湧毫不畏懼,卻在此刻感動落淚,多年來,他總希望女兒有一天,能懂得爸爸投身海洋教育的心情。

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一直很想讓她知道我在海上做什麼 ,因為她過去一直不太贊成我到海上去,她們不希望你受苦,不希望你走不對的方向,但是她們是善意的,那我又想說,對呀她們再大的善意都無法代替我走這輩子,父女在海上握手本來就是一個很少見的畫面,就透過這樣的一個在海上握手這樣的形式,我想那是一個徹底的和解吧。」

這一份和女兒的感情缺口,最終在暖暖的黑潮裡,有了圓滿的幸福,熱愛探索大海的廖鴻基35歲決定到海上當船員,並把經歷化為文字,給予台灣海洋文學新的養分,41歲時更成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希望喚醒台灣的海洋精神。

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它讓我知道我也許這輩子最大的價值就是在耕耘這一塊,因為它的寬因為它的深讓我對海洋的探索它不會有盡頭,而且我知道它對台灣是有意義的,在台灣過去跟海的不合理狀況之下,台灣非常需要海洋進來轉過頭來看見海,轉過頭來也許就有海闊天空的機會。」

導演黃嘉俊:「每個生命的衝突、意外跟挫折,一定有它的意義跟價值,如果你就放棄了,其實你看不到那最後的風景 ,堅持下去生命就會有可能有不同的詮釋的樣貌出現,所以海洋只是一個象徵,在這次的片子裡面,它只是一個自由的象徵,一個對個人,對生命渴求的一種象徵,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一片海,那個海也許在不同的地方。」

在海中和鯨群一起優游,他是41歲的金磊,父母都是生物學家,自己也就讀生物相關科系,從小就熱愛自然生態,原本以山林研究為主的他,2001年到花蓮當兵,大海從此走入他的生命。

水下鯨豚攝影師金磊:「我那時候到花蓮的第三天,我就到黑潮基金會,自己去敲門說,我有沒有辦法來當志工,然後跟你們出海、做解說做調查這些事情,然後誰知道敲了門之後就栽下去,就栽到現在。」

對海洋裡的巨大生物深深著迷,金磊成為台灣第一位水下鯨豚攝影師,十多年來他遠赴世界各地,按下快門捕捉鯨豚最美麗的瞬間,但2017年,一次和大翅鯨的近距離接觸,讓他永生難忘。

水下鯨豚攝影師金磊:「牠其實也不是要來撞你,其實牠們對牠們來說,觸碰是很重要的社交行為,牠真的是想要碰你的,但是那個概念有點像是今天當你想要去找一隻蜥蜴玩的時候,你可能是無心的,但是對那隻蜥蜴來說是一個很大很大的災難,相對來說你沒有辦法承受牠(大翅鯨),牠在找你玩,只是你根本玩不起。」

在14到15公尺長,重達約40噸的大翅鯨成鯨旁,人類顯得如此渺小,這次意外讓金磊住院兩個星期,只是拍攝鯨豚的風險,從不減他對大海的狂熱,每年都到南太平洋東加王國報到,拍攝大翅鯨和鯨魚寶寶。

跟著金磊的腳步,紀錄片拍攝團隊曾和18隻大翅鯨在海中共游,也曾在台灣東海岸見證抹香鯨和虎鯨同一天連續現身,但不只絕美震撼的大海風光,電影也刻畫出兩位身為父親的愛海人,他們與家庭的動人故事。

導演黃嘉俊:「這次拍攝我面臨一個生命上最大的一個轉折點,就是我變成了一個父親,那個時候其實我對作品的詮釋就有開始不同的視角,剪接的時候,把很多在過去拍攝的時候,沒有看到的那些很重要的點拉出來,例如父親這個角色。」

水下鯨豚攝影師金磊:「對我們家的小孩來說,就是對他們就已經知道說,他爸每一年有一段時間就是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你用那個視訊來看,他這邊是白天,我那邊是晚上的地方,對他們來說他們不知道在哪裡,但是我也知道我其實自己很任性,就是會我就是去做我想要做的事情。」

台灣四面環海,你我都是身上流著海洋DNA的子民,廖鴻基和金磊,用自己的人生擁抱大海,他們勇於冒險追求自由,更擁有一套自己的海洋哲學。

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一個老船長曾經告訴我,當你面對大浪的時候,就是船頭對準浪來的方向、風來的方向,就是這是一個多麼好的哲理,當面對困境的時候,背對著危險絕對不是一個好的方法,你必須面對它才有活命的機會。」

水下鯨豚攝影師金磊:「對我來說海其實它可以承接了我,也寧靜了我,就是你在海上你可以可以自然而然的把你的情緒跟你的腳步放慢,去好好的沉澱,它其實很回到你自己的內在去思考這些事情。」

拍攝紀錄片是理想,但放映卻陷入現實困境!光是前期的拍攝,黑糖導演投入1000萬元耗盡資金,已無經費做後製上映,最後靠著群眾力量集資圓夢,而下一個目標則是發起1萬名海洋之子公益放映計畫,讓年輕學子認識大海,如同撒下1萬顆海洋種子,期待海洋DNA及早萌芽。

導演黃嘉俊:「如果我們願意轉過身來面向海洋,其實你會發現海洋有很多機會,在很多領域相對是需要內容需要養分的,那大家都擠在陸地上不斷地在互相競爭,如果我們願意打開心胸,把海變成我們未來的一種可能性,其實慢慢大家會有更多可以發展跟發揮的地方。」

紀錄片團隊將這部美麗的海洋電影,視為獻給這座海島最珍貴的禮物,期待用影像讓台灣人不再恐海,而是面向大海、以海為傲!看見海洋的美好,同時正視它被破壞的現況,並且共同守護付諸行動。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