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農業 翻轉生態危機|竹林裡的護蛙行動|華視新聞雜誌

陳沿佐 採訪/撰稿 梅志銓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您曾經在竹林間,看過諸羅樹蛙的翠綠身影嗎?瀕危二級保育類動物,同時也是台灣特有種的諸羅樹蛙,僅分布在雲嘉南地區,但受到汙染和開發等影響,全台數量可能剩下不到五萬隻,面臨滅絕危機。這種樹蛙習慣棲息在茂密竹林間,像是嘉義的大林鎮,就有農民推動無毒耕作,更替樹蛙營造友善棲地,期盼為生態保育盡一分心力。2022年,嘉義林管處也跟農民合作,推出諸羅樹蛙友善棲地標章,農業與生態如何共好,又遇到那些挑戰,追蹤報導帶您前進嘉義。

燠熱晚風伴隨陣陣蛙鳴,這是夏季限定版大自然協奏曲。生態解說員蘇榮上說:「要帶你們找保育類的諸羅樹蛙,台灣特有種。」憑藉著微弱燈光摸黑前進,採訪小組和人稱「上哥」的生態解說員蘇榮上,尋找隱身在竹林間,瀕危台灣特有種,諸羅樹蛙嬌小身影。

蘇榮上說:「你看這邊發現一隻,這隻是面天樹蛙。」廣泛分布於台灣西部中低海拔山區,台灣特有種面天樹蛙,攀附在枝頭等待食物上門,但眾人期盼已久的主角,卻遲遲不肯現身。蘇榮上說:「要碰碰運氣,有諸羅樹蛙的叫聲。」蘇榮上說:「諸羅樹蛙我們以前叫做雨蛙,牠的習性是要下雨公蛙就會開始鳴叫。」蘇榮上說:「牠就是氣象站,百蛙齊鳴叫成那樣,肯定要下雨。」

1995年,諸羅樹蛙由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呂光洋,首度在嘉義發現。嘉義舊地名諸羅,成為牠命名由來,這群嬌客族群數量稀少,雲林共有近兩萬隻,嘉義則僅剩約七千隻。擁有一雙大眼睛,披著黃綠色外皮,獨特外型也讓諸羅樹蛙被稱為綠色小精靈。腹部純白,一道白邊從嘴巴延伸到四肢,是牠最具代表性的顯著特徵。

蘇榮上說:「發現第二隻母蛙,應該今晚會配對成功。」1995年,諸羅樹蛙被發現之初,棲地正遭受嚴重威脅,當時學者預測,諸羅樹蛙可能在20年內邁向滅絕。新聞片段(2001.5.2)說:「這種樹蛙,因為大量使用農藥的關係,現在已經快要絕種了。」新聞片段(2007.6.9)說:「繁殖高峰期,卻只見到小蛙兩三隻,因為竹林濫用農藥。必須在無汙染環境,才可以生存的樹蛙,棲息地被破壞,繁殖大受影響。」

蘇榮上說:「現在諸羅樹蛙面對到的問題,是牠以前的棲地現在變成鳳梨田,牠就要去找適合牠居住的地方。」縱橫在農地間的道路、堤防等人工設施,更讓諸羅樹蛙徘徊在生死邊緣。蘇榮上說:「你看堤防這麼高,在北邊的這些野生動物要怎麼到南邊去,南邊的要怎麼過來這邊。這是我們俗稱的兩面光或三面光,一旦做下去,生態就可能回不去了。」

年近六十的生態解說員蘇榮上,晚上負責生態導覽,白天則是種植竹筍,超過五十年的資深農民。2015年,蘇榮上在上林社區發展協會號召下,率先將四分多的竹園,以無毒方式耕作,營造諸羅樹蛙友善棲地,成為社區保育行動的起點。蘇榮上說:「我當初也是聽到別人說,是不是去營造棲地,我就想說我們做看看。挖一個約二十公分深,長度一米半,寬度大概八十公分,深度二十公分。棲地的水,可以停留至少兩個月,雖然都沒下雨,但現在裡面看得到很多蝌蚪,有的是已經變態完成的小蛙。」

蘇榮上說:「當初在做的時候,單純只想說要給諸羅樹蛙做棲地,結果一做下去,才發現說不得了,非常多的物種都來使用。」堅持不灑除草劑,不使用農藥,筍農最頭痛的害蟲,竹盲椿象也跟著大舉入侵。蘇榮上說:「牠對我們竹子的危害,就是會將葉子吃到白化,破壞掉組織竹子的光合作用效果就不好,我們的產量就會變少。」

蘇榮上說:「利用天然的苦楝油跟蘇力菌,防治竹盲椿象,靠它的黏性把牠黏住,讓牠不易飛行然後死亡。」蘇榮上說:「樹蛙就是脆弱,利用化學農藥,牠可能就會死亡。用這個人工棲地,讓這些小動物在這裡生存下來,其實牠的天敵也是會來,應該這才是好的環境。如果整個田區裡面什麼都沒有,只有筍子,這不是我們要的。」

記者陳沿佐說:「為了守護瀕危的台灣特有種諸羅樹蛙,嘉義林管處,推出諸羅樹蛙友善棲地管理標章。內容包括五大指引,其中就要求農民要做到,維持林下落葉至少4公分,希望諸羅樹蛙有更友善的產卵環境。另外還要定期灌溉挖鑿水池,尤其積水要維持18天以上,希望蝌蚪有機會能夠長成小青蛙。另外最重要的是,要做到農產品完全農藥零檢出,希望諸羅樹蛙,能夠繼續在青翠的竹林裡,生生不息。」

嘉義林管處副處長李定忠說:「藉由諸羅樹蛙的物種保育,竹農他們生產這些竹筍,有一個生態加值。」李定忠說:「希望營造一個,能夠同時滿足物種保育,農業生產又能夠兼顧的模式。」台灣兩棲類動物保育協會監事莊孟憲說:「如果要用棲地縫補概念來做的話,最好的方式是跟在地的農友合作。因為如果農友願意用竹筍的產業存在,他其實就可以做一個像拼圖,讓棲地每一塊每一塊拼起來之後,讓棲地破碎化的情況減少。」

上午6點,31歲的年輕筍農簡建豪,迎著晨曦準時到竹林裡報到,他也是今年順利取得,諸羅樹蛙友善棲地標章的農民之一。筍農簡建豪說:「現在在採收,因為竹筍就是靠人工採收,它沒有辦法用機械去取代。」建豪跟爸爸,合力耕作一甲多的竹園,是當地少見的筍農父子檔。筍農簡家豐說:「以前我兒子都說我是快刀手,速度很快,現在都被他趕上了。」

20多年前,簡家豐開始推行友善農法,但兒子建豪高中念的是農經科,推崇講求效率與產量的慣行農法,親子衝突一觸即發。簡家豐說:「爸爸講的他不聽,別人做的都很相信。」簡建豪說:「就是會自以為聰明吧,會覺得我這樣子比較快,可是效果不像我爸那樣子好,變成很多事情要做兩次。」

但保育諸羅樹蛙,卻成為父子倆共同話題。簡建豪說:「我要把我們自己的品牌,跟諸羅樹蛙的認證標章結合,要跟消費者講諸羅樹蛙得來不易。」簡家豐說:「畢竟大林鎮的特色,烏殼綠(竹筍),能夠把它推到舞台上發光發熱,所以說加油啦。」

以友善的方式對待土地,卻得面臨產量減少等殘酷考驗。簡建豪說:「這個就是被老鼠咬過,像這個應該稍早之前咬的,啃到面目全非,被咬過送到市場,他們就是把它當垃圾。」種植過程減少用藥,六歲的土狗Michael,一肩扛起對抗鼠輩的重責大任,。簡建豪說:「像這樣牠就會開始搜索。」簡建豪說:「狗狗算友善的一個環節吧,相對可以減少我們用藥的成本。」

簡家豐說:「現在要去集貨場,西螺市場的集貨場收筍子,我們現在就過去。」堅持環境友善這條路,走得艱辛,行銷更成為農民最大難題。簡家豐說:「今天價格33元有比較好,但還不滿意,因為比去年來講,價格還是有差距。」簡家豐說:「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第一傻吸菸吐風,第二傻撞球相撞,第三傻砍甘蔗給會社秤。但是現在我們是割竹筍給人秤,價格都是人家說多少就多少,沒有反駁餘地。」

當天現割的竹筍,趁新鮮真空包裝,出貨前,最重要的手續,得貼上諸羅樹蛙友善棲地標章為產品加值。簡家豐說:「有這個標章之後,我們也希望,我們這些筍農,可以帶來更多的利益,人家說要拜佛祖要先顧肚子。」嘉義林管處副處長李定忠說:「目前有兩家大型通路商,有意願在洽談中,曝光度會比較高一點。讓民眾認可這些竹筍是很安心的,再來又是對於諸羅樹蛙的保育,也盡到一分心力。」

推動生態保育,不能光靠單打獨鬥,2022年,獲得諸羅樹蛙友善棲地標章認證的筍農,共有12人,種植面積約有5.7公頃。生態助攻農業,保育與產業如何創造雙贏,農民互助攜手前行。筍農許耘嘉說:「有夥伴,這個東西才能做大,如果一個人單打獨鬥的話,是很辛苦的。竹林裡面的鳥啊,青蛙啊昆蟲是很豐富的。如果把牠保留下來,牠會回饋給這個土地,這個土地就會回饋給你的植物。」

簡建豪說:「保育諸羅樹蛙的意義,就是我們農地的耕作者,給予這片土地一個承諾。對環境友善的方式,友善的循環,這個也是樹蛙標章,最大的特點。」

悠揚蛙鳴迴盪在幽靜竹林間,替農業與環境共好真實留下見證。期盼眾人真情守護,諸羅樹蛙,世世代代在台灣山林引吭高歌。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