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魚返鄉記 捍衛山林守護台灣鮭寶

陳沿佐 鄭至惟 報導  / 台中市

因為棲地破壞,人為開發,生存在台灣大甲溪上游支流的櫻花鉤吻鮭,1992年時全台只剩2百多尾,瀕臨滅絕。國寶魚「櫻花鉤吻鮭」只能存活在攝氏17度以下溪流的生存線,雪霸國家公園展開移地復育,將人工繁殖的小魚放流到歷史棲地,保育人員如何翻山越嶺徒步運送,這段艱辛過程,帶您來看。

寒風瑟瑟,吹紅片片楓葉,萬紫千紅的溝壑縱橫間,七家灣溪潺潺奔流,這裡是海拔2200公尺的武陵農場,也是國寶魚「櫻花鉤吻鮭」的故鄉。上午7點,櫻花鉤吻鮭復育中心夥伴們,頂著9度低溫和冰冷池水搏鬥,忙著打造特製「鮭房」,準備送櫻花鉤吻鮭回家。雪霸國家公園武陵管理站養殖助理員陳琬琪:「我們現在在把魚裝袋這樣,就是把我們原本蓄養好的魚,裝到這個袋子裡面,等一下會再加冰塊,讓牠更加地冷靜之後,我們才會把牠放到魚袋裡面,然後把牠背運出去這樣。」

雪霸國家公園武陵管理站主任廖林彥:「很開心啊,終於要回到野外牠的家啊,這個是我們種原庫的目的,其實養在這裡只是一個手段,最終目的還是希望牠回到野外。」由人工復育繁殖,1歲大的小魚剛進入青春期,再過1年就有繁殖能力,正適合「回鮭山林」,是延續櫻花鉤吻鮭族群命脈的重要生力軍。

一路往山區挺進,海拔1500公尺到1800公尺的大甲溪支流,過去曾是櫻花鉤吻鮭重要歷史棲地,1960年代後受到環境破壞、人為干擾衝擊,這群嬌客逐漸在野外失去蹤跡。經過1個半小時車程,歷經無數蜿蜒,大夥即將抵達40公里外,櫻花鉤吻鮭久違的故鄉「畢祿溪」,山路崎嶇,車輛無法到達的溪谷,只能靠人工徒步搬運。登山用的短背架、大型置物箱經過改裝,成為鮭魚返鄉的臨時搬家工具,滿是碎石的陡峭坡面,更考驗復育團隊的體力與耐力。

畢祿溪周遭植被豐富,水溫平均維持在10到13度,同時具有深潭、淺灘與激流及礫石底質等野溪地形,正是櫻花鉤吻鮭絕佳棲地,經過長途跋涉,小魚們迫不及待奔向自然。2000年,雪霸國家公園啟動移地復育,如今包含七家灣溪、羅葉尾溪及有勝溪,族群數量已達穩定,具有自然繁衍能力。根據監測,全台櫻花鉤吻鮭數量,於2020年已達1萬2587尾,創下歷史新高,正式宣告脫離滅絕危機。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張維銓:「離我們所訂的長期目標,就是大甲溪上游所有的歷史棲地,都要有健康的櫻花鉤吻鮭,來存活繁衍的目標,其實已經慢慢接近,大概再過個2年之內,應該是可以達標。」

成年的櫻花鉤吻鮭體型約30公分,數十萬年前的冰河時期從北方來到台灣,歷經氣候變遷、地型變動,無法再降海洄游,成為陸封型的鮭魚,一旦水溫超過17度便無法生存,大甲溪上游成為牠們最後的棲身之所。

點我看更多華視新聞>>>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