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韋宣 採訪/撰稿 林際翔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生活在都市,孩子們的遊樂空間,是否被剝奪與壓縮呢?2019年,台灣有一群熱血家長,他們借鏡國外,舉辦了第一屆「兒童街道遊戲」,在台北市申請封街,把粉筆、水球、玩具帶上柏油馬路,還給孩子們一個放鬆揮灑的玩樂空間。2022年,街道遊戲更延伸觸角來到新北市三峽,這場號稱全亞洲規模最大的街道遊戲,如何解放孩子們的遊戲權,背後又有什麼樣的教育理念?不妨跟著孩子一起上街玩吧!
全亞洲最大的街道遊戲在北台灣登場,超過1萬平方公尺的場地規模,吸引上千位大人小孩湧入。孩子歡快的笑容,化解了陰雨綿綿,更成了最耀眼的小太陽。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副理事長李玉華說:「我們一直很希望,孩子不一定侷限在政府給的公園,遊戲場或是親子館的空間裡頭。其實我們要開創更多,新創、創意的空間給孩子們,讓整個城市都看得到,小孩子開心在玩的身影。」
馬路中央,有個焦點特別吸引孩子們的目光,那就是世界第一座,用行道樹搭蓋而成的大型樹屋。台灣樹屋協會理事長林祐楨說:「我們把小朋友帶到樹冠上面,他可以去體會樹冠上面樹的分岔,可以看到樹葉,可以看到上面空間的有趣。」
手腳並用爬上樹屋,利用木板快速衝下滑梯,接著落入細密的木屑池,既刺激又充滿快感的體驗,成為當天大排長龍的熱門設施。記者蘇韋宣說:「這個巨大的樹屋,還能夠訓練大小朋友的,肢體協調能力。你可以選擇用簡單的攀爬方式,或者比較高難度的挑戰方式,或者靠大人的力量把你拉上去。」
街道遊戲起源自英國,2019年台灣一群熱血媽媽,串聯發起全台第一場活動,三年後她們的理念,在雙北地區延伸。成員李玉華是一位二寶媽,她和參與行動的家長,想解放城市空間,也想讓孩子們在玩樂中學習,捍衛兒童遊戲權。李玉華說:「在台灣,所有的人都是要讓車,大車、小車全部都讓給車子。我們希望,行走的空間偶爾可以解放還給人,因為曾經沒有車的時代,那時候,所有人走在路上是安心的。」
尤其這兩年在疫情陰影下,孩子們使用3C產品、電視遊樂器,當作遊戲素材的比例大幅上升,戶外活動的機會,相形之下驟減。家長說:「以前會在路上用粉筆畫畫,以前車比較少一點。」家長說:「我覺得現在太多3C育兒的,我們自己是不喜歡這樣,有這樣大自然的活動,我們會覺得很珍貴。」
利用鶯歌陶土,打造一整片泥巴池,大人小孩盡情打滾,感受土地的溫度,這樣忘我的跑跳,曾幾何時已經消逝在孩子的童年時光。小朋友說:「平常假日在家都在看電視、玩手機,很少出來在馬路上面玩。我下次還會想來,我已經來過一次了。」家長說:「很難得可以封街,而且第一次有陶土的,很不錯,所以就讓他下去玩吧。」
李玉華說:「安全的地方,很容易變成是社區大樓裡,一個小小的社交公設,去到外面就只能去公園遊戲場。其他空間大家覺得,會遇到壞人、會遇到車子、會出意外,這些的不安心,都會讓大人,對於養小孩陪小孩長大這件事情,很抗拒。」
人口稠密的雙北市,2022年平均每人享有的綠地空間,台北市居民是7.16平方公尺,新北市民更少是5.6平方公尺。調查也發現,家長育兒時,經常面臨親子遊戲的五大煩惱,包含遊戲設施選擇不足、缺乏親子活動空間、嬰幼兒遊玩設施匱乏、欠缺安全性,更擔憂消毒不夠完備。
李玉華說:「我們會想,台灣去山去海很近,但是有非常多的家庭,其實沒有時間空間的餘裕。」
十歲的宣恩,參加自學團體兩年多。街道遊戲規劃初期,他和同學們用手腳和繩子,合力完成簡易的道路測量,為封街申請道路使用權。學生吳宣恩說:「用手來做記號,這樣子點一下,然後繩子再放到這裡再拉長,到最底的時候,那個人就來點一下。量大義路的時候,我們量了很久,就把那個路叫地獄路。」
在實驗教育的引導下,籌辦活動,成為最生活化的一堂公民課。學次方創辦人林佳瑩說:「在馬路上會影響到誰呢,用路人,所以他們就知道,OK那東西要送交通局,孩子們在這過程中,數學的概念都來了,表達文字記錄,全部都出現了。」
學次方創辦人藍詩婷說:「我們可能有一些人會做偏鄉教育,有些人做高社經背景的。做著做著就發現,不管是怎樣子環境的孩子,好像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學,所以才開始很堅定,我們要走的是自學團體。」
學生吳宣恩說:「這要上色在這些東西,然後再放上磁鐵,它就會一直轉一直轉。」林佳瑩說:「宣恩的狀態,現在要練習的可能是閱讀理解的過程,或者是專注度的部分。所以慢慢地拉長,他專注的時間以及閱讀理解能力。」
宣恩曾是體制內教育的學生,但無法適應上課步調,引發學習恐慌,來到學次方,才找到最適合的學習環境。而姊姊恩臨,則在這裡充分體會探究知識的熱情。林佳瑩說:「我們都會一直跟孩子強調,我們所學的東西,就是真的實務上會拿來用。在當初準備街道遊戲的時候,要做採訪,或是他們當初要閱讀公文跟文件。」
記者蘇韋宣說:「根據教育部的統計,全台灣,參加實踐教育學校和團體的學生人數,從2016年的9千多人,到2021年已經突破2萬多人,占全國學生總人數將近一成。也就是說,每一百個小孩當中,就有將近十人參加實驗教育。」
宣恩爸爸吳世宗說:「用行動去服務一個團體,然後為一個團體,再去服務一個更大的社區,這種感覺,我會覺得是滿不錯的經驗,不是只有考試成績好。」宣恩媽媽黃于玲說:「他們是從頭到尾,實際的參與每一個小事情,所以他們對於籌備大型活動,其實已經有概念了。」
在實驗教育的模式下,孩子依循自己的步調學習,在成長過程中也多了一分自在。藍詩婷說:「實驗教育跟街道遊戲,我們應該去看見孩子的真實需要,本質是什麼,他需要的事情是什麼,我覺得兩個都是一樣。孩子需要寬闊的空間可以遊戲,孩子需要依循自己原來的樣子長大。」林佳瑩說:「每一個學季,我們陪孩子,由他自己選一個想要挑戰的目標。在這個方向,就是把選擇權給他,讓他決定現在想要努力的事情是什麼。」
一場街頭上的遊戲革命,重新牽起人與人、人與土地最自然的交流,也讓大人小孩重拾快樂初心,讓創意沒有界線。對創新教育學習下的孩子們來說,他們獲得的,更是無價的成長體驗。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