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營風暴 走出一條活路|失控的山林|華視新聞雜誌

Siku Yaway 採訪/撰稿 盧松佑 攝影/剪輯  / 桃園市

非法露營場亂象多年無解!換個角度,我們要帶您來聽聽業者的心聲。在桃園復興區,泰雅族青年暐彥,把爸爸的果園轉型經營露營場,旅遊人潮振興部落也創造商機。但他坦言,五年來他想申請成為合法露營區,卻始終卡關,原因就是要配合的法令太多,權責散落在不同的主管機關,而審查過程又沒有統一標準。在生態環境與產業經濟間,該如何取得平衡?未來又面對哪些挑戰?繼續探討。

一張張衛星空照圖,為山林留下最真實的紀錄,當露營場快速增加,青翠山頭節節敗退。記者Siku Yaway說:「白蘭部落,整片山頭都是露營區,露營需要大量用水,再加上當地的農業灌溉也要用水,民生用水因此就受到限制,顯得相當地不足跟拮据,甚至有人因為無水可用,乾脆就把其他戶的接水水管直接砍斷,這裡天天都在上演搶水大作戰。」

部落居民說:「每次要用水的時候,水壓都會變很少,幾乎都是外面的人來把我們的水弄斷,然後他們就自己接,真的很過分,我們也不知道怎麼辦,這種問題已經一段時間了。」

露營業者卓暐彥說:「現在這幾年的氣候變遷波動滿大的,舉例來講,大家很熟悉桃園復興區的水蜜桃,現在已經不適合了,它開花期亂了量也很少了,所以現在都去做其他的工作。」

41歲的卓暐彥,2015年與妻小返鄉創業,在桃園市復興區雪霧鬧部落,海拔1千公尺山上,打造21帳的露營區。卓暐彥說:「這邊是我們的野奢帳,也就是豪華露營,裡面放的是兩張雙人床。」主打雲霧之上的祕境營地,環境優美,但它事實上違反《農業發展條例》。

儘管暐彥花了近五年時間想要走向合法,但涉及的法規,包括區域計畫法、水土保持法、森林法、廢棄物清理法、農業發展條例、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等法令,想要一一符合,困難重重。

卓暐彥說:「我記得水土保持,自己畫圖自己寫計畫,然後請專業技師簽名,這樣子而已就花十幾萬。包含建築法或什麼什麼都必須通過,每一個簽證都是一筆費用,有多少農民他會寫這種東西。我自己就申請過,每一個交通局什麼局,全部都要自己走。」

動輒好幾十萬的申請費,關關都難過,多數小型露營區規模小巧簡單,口袋深度也比不上其他「五星級營區」。卓暐彥說:「商業的人跟我們是在地的人,經營上面的一些思維不一樣。這整片地其實有兩甲地,可是這兩甲地裡面,有包含上面的森林,跟這邊的橘子園,還有下面、側邊,另外那面的甜柿園,搞不好三五分地而已。因為我們遊客承載量體也沒那麼大,我們主要是把廢水集中,這邊一條下來,到下面化糞池再往下跑,經過過濾之後再往最下面去排掉。因為山上沒有汙水工程,就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最簡單的方式集中,不要讓它一直到處亂竄。」

彷彿獨享整座森林,來到這裡有文化體驗活動,露營也結合部落農產搶商機。卓暐彥說:「我們現在在做一個布局,叫電子零錢包的系統,消費者在我們網站上訂位的時候,你有一個購物金電子零錢包。」卓暐彥說:「主要用意是希望讓來入住的客人,能夠在地消費例如雞蛋或是像冰淇淋,才有機會去跟自己部落的一些農民合作。

露營活動帶來的人潮,也為部落注入活水。在地年輕人武道,原先在暐彥的露營場幫忙,開始有了創業力量。站在還在整地的五帳小型營地前,這裡原先是自家土地,現在他正逐著暐彥的經營方程式,打造著永續家鄉夢。返鄉青年武道說:「一開始我是沒有想要做露營區,在他那邊學習跟客人怎麼互動,這次我們主題是小米,活動跟布置都要包含在裡面。」

卓暐彥說:「跟在地的人文與文化去結合,我們沒有大肆開發,我們用最小的載體量,可是創造最大的商業價值。不用再去想說,我要好多帳好多帳,你會破壞很多你的原本的生態環境。」農牧用地想轉露營區卻無法可走,也是多數不合法營區業者的心聲。

露營業者Daya Kagi(賴立偉)說:「我們是保留相對原始的環境,我們有種植很多的五葉松,以前這整塊地其實是農業使用。」27歲的Dayakagi,過去苦於沒有明確法律規範,少了主管機關加上資訊不足,就算想申請合法,都不知從何下手。

Daya Kagi說:「那個時候的法規,是非都市土地的部分,農牧用地跟林地沒有露營的使用項目。那個時候要做露營區的話,必須要從休閒農場走,但在山區普遍的狀況,是弄露營區的面積不會到那麼大。休閒農場裡面的露營區,我記得是在農地的5到10%,兩甲地的設施弄一弄,可能不超過十帳,不符合成本。」

2022年7月,內政部修正「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交通部也同時發布「露營場管理要點」,小型、低度開發的露營場,終於有條合法路徑。但即將上路的國土計畫法,卻可能將這片山頭,劃入國土保育第一類地區,又讓他陷入合法與非法的灰色地帶。

Daya Kagi說:「《國土計畫法》其實相關單位,他們都有直接進到部落去開說明會。我們得知的狀況是,他們要在114年的4月30日上路,如果他認定這邊不是微型聚落的話,基本上他就會把你劃成國保一。國保一,基本上只能做農地使用,其他的部分就會沒辦法使用。現在有一個很尷尬的狀況是,如果我們真的把它做成合法的露營區,但《國土計畫法》通過的時候,結果會不會不能做露營區。」

交通部觀光局技術組組長林秀霞說:「他們講到程序很複雜這件事情,我們都有幫他們做好申請的範本。相關的查詢,譬如說非都市土地,有沒有位在環境敏感區,在內政部有一個網站,它可以統一把所有的資訊都查出來。低密度使用,它前提是不開挖整地,可以恢復農用,甚至於我們一直鼓勵他們,不見得需要找相關的技師簽證,按照我們的範本,就可以去做申請,這個部分我們還在不斷地做溝通。我們也成立了輔導團,聯合審查小組,申請案件不會說要會水保,會一堆單位,讓他們覺得很繁瑣,不如我現在就違法,反正也沒有開罰。」

政大地政學系副教授戴秀雄說:「用許可去准許他的話,就應該要有一個明確的法源,用法律去允許,細節再去授權。以現有的規定來講,本身的位階也不足,它其實頂多是個命令罷了。」

林秀霞說:「我們第一階段是法令問題,第二階段是輔導,第三階段我們就會考慮入法,入發展觀光條例,然後去立訂總量管制。先去研擬幾個指標,讓地方政府去參考,因地制宜做控管。」

多數原住民保留地肩負水源涵養、自然生態保育功能,從一座座露營區的買賣,看見上萬公頃的原住民保留地流失,這不僅涉及原住民基本生計,也攸關國土危機。

五峰鄉居民Laling Yumin說:「我會希望,不管是部落族人或是外來財團,讓我們的露營區,可以用傳統生態知識作為基底,我相信這樣的露營區,會是有特色又貼近土地不破壞環境的,所以我會樂見,部落小範圍的合法化。」

政府開了合法一扇門,作法是先輔導後立法,但沒有強制規定,只怕考驗業者各自良心。針對現行非法業者,各地方政府要如何管理與輔導?記者詢問露營區違法數,排全國數一數二的新竹縣政府,得到的回應是,因目前還在進行相關政策討論協調,而不對外發言。但觀光產業與環境永續,該如何共存?

來到台中高美地,占地兩千坪的露營場地,是由政府委託民間業者合法經營。遊客(2022.10.19)說:「平常大家應該都只是來看看夕陽,走走木棧道,這次來他們還有生態導覽,滿不錯的。」遊客(2022.10.19)說:「以前都是山上露營,第一次在海邊露營,所以覺得是一個新的體驗。」

相隔不到50公尺,露營場緊鄰生態敏感區,更考驗業者如何承擔環境責任。營造對大自然相對友善的露營場域,遊客中心既有設施做最大運用,不另設盥洗區,減少汙水排放;同時圍欄不封死,保留陸蟹遷徙路徑,降低燈光亮度。

台中建設局專門委員徐守全說:「我想生態旅遊跟經濟發展是不違背的,但是前提是這樣的計畫,它要符合整個環境生態永續。高美溼地遊客中心副總童彥芳說:「你說政府的責任,我倒認為業者的責任更大,有良心的業者,正規的業者,他想法應該是,法律的規定不行就不要去嘗試。

不過,儘管這裡已是合法露營,學者仍擔憂,一旦大量遊客湧入,帶來的光害及噪音,是否超過環境耐受度。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惠真說:「在海邊,說實在是非常嚴苛的環境,夏天溫度非常高,冬天因為東北季風飄沙,吹過來的沙其實非常地多,營帳的維護也會有難度。在旅客服務中心附近,有一些防風林,防風林裡面,有數量相當多的大型陸蟹在那邊,所以噪音和用水的壓力都會存在。光害就不用講了,因為有遊客的關係,晚上一定是要開燈的,有一些的物種是趨光性的,遷徙當中遇到就會有干擾。」

政府將小型露營納管,這張處方箋能否解決長久亂象?後續又如何確保產業生機?新興的遊憩旅遊方式,需要新思維,在地、產業、環境,多方嚴謹把關,才能走出一條活路。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