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挺家園 北斗進行式|山海之鄉 發現創生|華視新聞雜誌

蘇韋宣 採訪/撰稿 徐森城 攝影/剪輯  / 彰化縣

您造訪過彰化的北斗鎮嗎?北斗過去又叫寶斗,近年來出現一群青年玩市集、辦講座,也讓北斗熱絡起來。這群青年生力軍,靈魂人物是碩士青農陳光鏡,六年前他離開科技業回到家鄉,投入食農教育,接著更聚集各行各業的年輕人,打造文青市集,創造北斗新亮點。自己的家鄉自己挺,他們的串聯,也慢慢為偏鄉小鎮,開啟一條創生之路。

俗話說「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寶斗」寶斗就是彰化北斗的舊名,位處中部最重要的內陸河港,也形成南彰化最大的人口聚落。老街上的肉圓,是北斗人對彰化的老印象。但除了巷弄美食,現在還有一群青年回鄉,打造北斗新樣貌。

北斗青年陳瀅幀說:「上面的唱片,是我們其中有一個好朋友,他的外公蒐集很多,然後他提供一個麻布袋,讓我們挑選,其中我們比較有印象的,可能是夜來香這種,我們還聽得懂。這個是我特地,去我外公家找出來的,它就遠遠掛在一個儲藏室裡面,因為我看到它是民國78年,我們就刻意讓它停留在,我們4月27日開幕的日子。」

不只老咖啡廳,返鄉青年的陣容龐大,而幕後推手就是他。引領彰化大竹國小的學生,踏進生機蓬勃的大豆田,這一堂食農教育課的講師,是田園的主人陳光鏡。他正帶著孩子們,在田野間找尋躲藏其間的小昆蟲。初冬的豆莢飽滿圓潤,陳光鏡採用自然農法栽種,讓大豆園保留最天然的生態系。

2017年,四個孩子陸續出生,陳光鏡和太太,為了構築心目中的家園生活,決定離開新竹科技產業回到彰化北斗,從一片大豆田重新出發。

北斗青農陳光鏡說:「我當初回鄉的畫面是這樣,種了一塊田,然後小朋友妻子傍晚時,坐在田埂邊吹風。那時候家裡面,不是種黃豆,是種水稻,我回來之後有一點點小小的挑戰是,我要做的東西並沒有人會,也沒有人可以幫忙,我們就用很古老的方式,手推的半自動地種,分階段地來做,到慢慢到現在整合出全自動化。」

科技碩士開啟農業新舞台,兩夫妻的態度非常認真,一路面對困難過關斬將。陳光鏡說:「我種完的第一年,收穫了1500多公斤的豆子,堆在這個倉庫這個角落,那時候我拍完照好開心,但是過了兩天之後,我就想那這些豆子要賣給誰,加工的業者會跟你說這個太貴、產量太少,我們一個禮拜,就把你1500公斤用完,你不夠啦,好多好多的問題成為挑戰。我跟太太想,我們是不是應該跟更多人講,我們在做什麼,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然後大家為什麼應該這樣吃。」

當大豆園的藍圖逐漸成形,也吸引了年輕夥伴,帶著各自的專業,落地生根。26歲的劉婉琦,在彰化讀大學,畢業後她加入團隊,第一項任務,就是得在一個月內學會做豆腐。青農團隊成員劉婉琦說:「我們是學工業的,但以工學院來講,算滿飽和的狀態了,然後我們又是技職體系出來的,所以高職的職缺也偏少,所以其實大家競爭都滿激烈的。」

劉婉琦說:「進來之後,接觸到的所有東西,對我來說都很新鮮。每天都可以學到一個新的東西,然後再一直把它熟練,覺得這成就感真的很高。」苦練三年,劉婉琦已經是店內的豆腐達人,也成為食農教育的重要幫手。

陳光鏡說:「風險高,種了賣不掉,滯銷崩盤。農業好像真的給人這種很大的印象,大部分的人,特別是年輕的夥伴。我自己從產業回來,發現其實產業要健全,就是有好的物產,我們把好的物產找到了,我們要加工的事情做好,做好之後透過有效的方式,告訴大家這個東西有多好,為什麼它值得你支持。」

體會過手作的美食滋味,孩子們飽餐一頓,也在記憶中留下深刻的天然豆香味,這正是陳光鏡實現大豆王國的策略,讓在地食材向下根。陳光鏡說:「大豆園會不會成為台灣種黃豆最多的人,我覺得這個,可能不是我要做的事情。但是我希望在中台灣,建置一個台灣島嶼的大豆生態園區。」

敢於逐夢的陳光鏡,不只擁有堅強的青年團隊,還有一群北斗鄉親組成的後援大隊。為了訂製豆腐模具,陳光鏡找上北斗老家具行的二代蕭博睿。小小的木盒,牽起北斗子弟的跨界合作,而他們的青年陣營,涵蓋餐飲、旅宿和農業。

記者蘇韋宣說:「北斗在日治時期,是南彰化的行政中心,也留下了至今超過八十年的警察宿舍聚落,只可惜年久失修,成為閒置空間,但卻給了北斗青年一個靈感,打造成為返鄉創業基地。」

翻新完工的老屋,是凝聚地方感情和能量的重要據點,北斗青年在這裡孵化夢想,三年前誕生第一屆小小市集,已經成為每年北斗最令人期待的盛會。北斗青年陳瀅幀說:「我覺得大家,如果進來這裡參觀,會覺得更不一樣。」

陳光鏡說:「像幀跟喬就很特別,其實我們最開始時,是她們覺得想要辦市集,就是這麼單純的想法。就說,我們北斗應該有一場,屬於自己風格的市集這樣,南彰化不來郡守官舍,要去哪裡,這樣強力推播,我那個時候也謝謝喬跟幀。」

北斗青年蕭博睿說:「是說要跟我做一個書櫃跟一個餐桌椅,我覺得應該要幫地方,做一些事情。」北斗青農林佳祐說:「因為家裡務農的,都收藏一些懷舊的老農具。來到這個場域,藉由我的懷舊的東西,做一個教育的體驗。」北斗青年陳瀅幀說:「你開始釋放出想要做的事情以後,就會有不同的人想要加入你們。」

北斗青年將點點滴滴愛鄉的心血,匯聚成活水注入社區,不只活化老地方,也要灌溉下一代,打造未來生力軍。陳瀅幀說:「就是以身作則的感覺吧,反正我們也不知道它最後會怎樣,但我們滿享受這個過程。」陳光鏡說:「從大豆園一直種種種,現在種寶斗青村這樣子,現在大家都說這個叫地方創生。從一個點串成線變成一個網絡,這些網絡的大家可以共同,為區域去發想好酷的活動,或者是一起來協力。」

一群人能夠走得更遠,北斗青年腳步不停歇,持續孵化一場場改變家鄉的行動。而創生藍圖背後,是北斗年輕人回家的樸實心願,也匯聚成生生不息的力量,一起往前共榮共好。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