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宗慶打擊樂團重現木蘭|大火之後 鼓聲不滅|華視新聞雜誌

蘇韋宣 採訪/撰稿 盧松佑 攝影/剪輯  / 新北市

成立於1986年的朱宗慶打擊樂團,在2022年底,因為一場暗夜惡火,遭遇創團38年來最嚴峻的考驗。而位在新北市八里的倉庫被大火燒毀,所有珍貴典藏和布景道具,幾乎付之一炬,損失金額超過1500萬元,這對後疫情時代、亟待振興的藝文團體來說,無疑是再一次重大打擊。但所有團員們,無懼惡火帶來的挫折,2023年2月樂團的年度大作《擊樂劇場木蘭》依舊如期登場。從災後到演出,朱宗慶老師如何帶領團員重新振作?而在最緊迫的時間內,他們又是如何克難彩排、重製道具,再現經典劇碼?大火之後木蘭重現,一起來看。

熊熊火光直衝天際,吞噬整座鐵皮工廠,這裡是新北市八里下罟子的工廠密集區,2022年12月25日晚上7點,突然傳出陣陣爆炸聲響,濃煙密布火勢猛烈,延燒五座連棟廠房。

新北市消防局第三大隊大隊長黃弟勝說:「整個有6百坪的工廠,分割成5個廠區,包括朱宗慶打擊樂團,火勢在9點40分控制。」廠區無人傷亡,但是朱宗慶打擊樂團累積超過30年的紀念刊物,和無數經典劇碼的道具布景,全都付之一炬。

事發第四天,採訪團隊重回災後現場,眼前仍是一片狼藉。記者蘇韋宣說:「災後來到八里下罟子的樂團倉庫,可以看到現場被大火燒得一片精光,還飄著濃厚的燒焦味,久久不散,連一旁的民宅都受到波及,外牆一片焦黑。而這裡就典藏著,樂團38年來的珍貴紀錄,也被大火悉數燒毀。」

受災的五棟廠房,占地約6百坪,其中朱宗慶打擊樂團的倉庫,約占四分之一面積,內部存放的木製道具布景全數燒毀。當時火場溫度之高,連對街的工廠塑膠招牌,都嚴重化扭曲變形。民眾說:「我是隔天早上過來,這邊全部都熔掉啦,有人放車子也都燒到了。」

這場大火,距離年度大作《擊樂劇場木蘭》首演不到2個月,樂團創始成員,從緊湊的彩排練習中,抽空來到倉庫察看,舞台布景卻早已燒得面目全非。團員一眼認出殘餘灰燼中,陪伴樂團茁壯30多年來的物品,心如刀割。

朱宗慶打擊樂團團長吳思珊說:「這邊承載30幾年來滿滿的回憶,其實心情有點難以恢復,所有演出的節目單、我們的紀念冊、紀念杯,還有很多的道具跟一些樂器。有些樂器,已經是文物等級,不能真的算一個樂器而已。」

清點現場時,樂團的大家長朱宗慶,站在殘破的火場中,腳下踩過碎片殘骸,但他仍鎮定堅強穩定團隊軍心。朱宗慶打擊樂團資深團員吳珮菁說:「我們馬兒部分的欄杆,座椅等等這燒掉了。」朱宗慶打擊樂團藝術總監朱宗慶說:「所幸的就是,因為我們馬上要演出,演出前,我們把一些服裝,跟比較重要的樂器,都帶去排練室在做密集地彩排,所以那些沒有燒掉。」

朱宗慶說:「真的是百感交集,心情很複雜,它燒掉不是一個倉庫的問題而已,它波及到一個樂團未來發展,很多要面對的問題。我們要思考怎麼去重建,未來怎麼去發展,這兩個是連在一起思考。」

連續四年,藝文團體重要據點,陸續遭逢大火侵襲。2019年,優人神鼓老泉山上劇場起火,燒毀2百件樂器。2020年,紙風車劇團八里倉庫大火。2021年,無垢舞蹈劇場基地電線走火。2022年末,則是朱宗慶打擊樂團倉庫失火。

吳珮菁說:「其實火災給我們更深地思考,就是我們除了努力地演奏練習外,整個樂團怎麼樣經營,給我們最大的一個當頭棒喝吧。」

不受災情影響,《木蘭》演出進入倒數,團員們全副武裝在記者會上亮麗登場,身上的戲服因為早早移出倉庫而免於祝融,是不幸中的大幸。朱宗慶說:「這次《木蘭》呼應了,我們在巨變的環境裡面,我們那種木蘭,不得不勇敢那種堅韌。」

道具跟布景必須馬不停蹄趕工重製,只是《木蘭》歷經十年之間五度演出,許多布景幾經改良,原先的設計圖早已不可考,更增加製作的難度。布景製作師傅王啓詍說:「這兩個是從火災現場那邊搬回來,才知道它的長寬高,那個燒掉的三個就是這三個,按照它燒完的形狀回來弄。這個台車是要放放壓克力用的東西,現在比較麻煩的是這個竹子。」

當時在火場中,全軍覆沒的竹竿,是劇中兩軍大戰的重要打擊樂器。少了道具,團員在排練室裡,只能用替代物品克難演練。吳思珊說:「我們就假裝,是有竹子的狀況。」吳思珊說:「可是一直感覺好像只練到動作,因為其實竹子互相敲打的聲響,才是我們要的,那個才是跟打擊樂緊密結合的。所以堃儼老師很棒,他就趕快衝下山,去買曬衣服最長的竹竿,然後把它連起來開始練習。」

除了適應新的道具和樂器,演奏家們在這齣打擊樂結合京劇的表演中,還得身兼演員,無論是走位或對白,所有舞台效果,得先靠往年演出片段模擬演練。吳珮菁說:「剛好這個排練,它需要跟我們一起去感受力道,必須要這樣排練,撞擊下去才知道原來能量是很不夠的。」

彩排進入最後階段,團員們的重製道具逐一到位,他們更不放過一分一秒加緊練習。從2010年首演之後,走過十年時光,2023年年度大作《木蘭》重新出發。結合了樂器、身段、唱腔、肢體與打擊樂,創造出全新的跨界藝術形式,朱宗慶樂團挑戰用西方現代擊樂的活潑,展現東方傳統戲劇的婉轉。

吳思珊說:「我覺得學習打擊樂的人,打起鼓來好像就很能夠振奮人心,總是可以傳遞比較正向的感受。有的時候對我來說不開心,可是鼓打一打,就會覺得充滿能量。」

經歷火災巨變之後,團員有了更多體會和心境轉變。吳珮菁說:「我們在演《木蘭》,知道很多士兵會戰死在沙場,可是還是不像這次火災,所有的東西付之一炬的感覺,那種感覺是以前無法體會的。」

吳思珊說:「我演《木蘭》的時候,對我來說最大的一個詞是勇氣,她很有勇氣去承擔,去面對一切的挑戰。」朱宗慶說:「不只是因為火災的關係,我們從頭開始就一直講永不放棄,碰到困難就解決,我覺得木蘭也是這樣子。」朱宗慶說:「團員也可以應付你,但每一個都那麼真誠地,面對各種練習的排練,我是覺得很感動啦。」

吳思珊說:「火災之後,我覺得很多的事情,不管是人事物,都可能在一瞬間就沒有了,對所有的人事物,每一個舞台每一次的演出,甚至每一次的排練,我都更加地珍惜。」吳珮菁說:「上戰場哪有保留啊,就是要拚盡了全力去做,下次演最快也要5年後,5年後我們都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還在這。」

朱宗慶說:「火災燒的是一個倉庫,但它面對的,是一個團隊的根基問題,我們已經邁向第38年,人才跟內容怎麼樣讓它延續生存,剛好火災,就把我們所想的問題,提早來連結。」

戲中的木蘭將軍,勇敢親赴戰場,帶著她的軍團,戰勝敵人凱旋返鄉,下了戲的樂團,則是面臨時代和意外的嚴峻考驗,而朱宗慶則彷彿是那位指揮若定的將軍,帶著團員浴火重生,在振奮的鼓聲中勇往直前。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