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婷 採訪/撰稿 盧松佑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不只是老電影,電視台的的資料庫也有很多珍貴的歷史畫面。半世紀前,電視台的新聞影像,都儲存在這些
1970年代的樂生療養院,刺繡、縫紉、木工、烹飪樣樣來,您能想像,為了培養院民有一技之長,院內竟然還設有這麼一處磚窯廠嗎?資料畫面說:「由病患者自己經營,每年出產銷售的磚瓦不計其數,為院方增加不少收入。」
資料畫面說:「無法謀生的病患,也得到了收留和適當的養護。這是台灣人70年前的痛,台南學甲、北門及義竹等鄉鎮,1950年代,因為當地地下水,含有超高濃度重金屬「砷」,居民長期飲用井水,罹患烏腳病。當時無藥可治,只能反覆切除發炎壞死部位。
這位看起來甜美又眼熟的女孩,她是22歲時的影壇巨星林青霞,戲裡戲外,一路走來都天生麗質。頂著俏麗短髮,眉上齊瀏海,女神青澀模樣曝光。身為華語影壇的玉女掌門人,大墨鏡配上高腰喇叭褲,穿搭造型總是當年流行指標,儘管揮桿姿勢不太標準,仍充滿親民迷人丰采。
1976年在韓國釜山舉辦的亞洲影展,盛大酒會招待各國團員,也看見男神女神「二林一秦」的珍貴同框畫面。當年,林青霞以電影《八百壯士》楊惠敏一角,拿下最佳女主角獎。資料畫面說:「更增加了這些球的神祕性。
這些全是1985年之前,華視深入全台各地,第一手
南藝大音像藝術媒體中心主任曾吉賢說:「我們一直覺得,台灣的三家無線電視台,它是伴隨我們台灣從,50年代、60年代、70年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產業類別。可是在這之前,電視台裡面到底有多少的類型,文物、文獻、物件,跟文化性資產有關,這件事情基本上,那時候還沒有一個,一定的論述跟確認。在過去這四年當中,我們基本上走入中華電視公司的各個角落,特別是倉庫,發現事實上華視已經有意識地,保留過去所發生的,每個階段電視產業的變遷。」
記者李婉婷說:「走進華視的檔案庫,就好像進到圖書館一樣,在這邊我們發現有一卷,民國77年錄製的百戰百勝,第一集的錄影帶就在這個地方。我們繼續再往裡面走,會發現當初一些比較珍貴,16釐米的膠卷,就一直存放在這個陳列架上。」曾吉賢說:「發現有一櫃是膠卷,而且這膠卷,在我當時判斷,應該是新聞部的新聞膠片,因為那個膠卷轉磁帶的機器壞掉了,沒有辦法再把它轉到磁帶了。」
華視多媒體中心副主任周雪璉說:「轉的過程當中,這些16釐米膠卷,因為機器設備老化,然後也壞掉,轉轉轉到最後,那機器已經一修再修到,沒有零件然後也修不好的時候,就剩下這三百多卷,我們就只好把它放著。」
337卷膠卷能重見天日,推手在南藝大。曾吉賢說:「這個櫃子,就是我們放置華視搶救的337卷,重要的櫃位,原本片盒都不是這個樣子,我們都做了置換,做了整飭,所謂整飭就是做物理修復。」
這裡被稱為膠卷評估處理現場,也是進入16
死命搜救,所有一息尚存的老影片,為了喚醒珍貴畫面,他們努力和時間賽跑。南藝大音像紀錄研究所副教授王明山說:「因為上面會有殘膠,你要用棉花棒,沾尤加利精油,用這樣子的方式,去把這上面的殘膠給拿掉。」
透過國內首屈一指影片修復師的巧手,啟動磁帶迴圈,彷彿走進蜿蜒的時光渠道。挽救華視檔案,經過九個月的整理數位化工作,總共修了792萬影格、5500分鐘、6萬米長的膠卷,相當於117座
隨著歲月流轉,載體變質,播放器材走入歷史,國際影音保存組織,將磁帶類影音素材的死刑,宣判在2025年。一部影片,代表一個時代的一段記憶,聯合國大會也將每年的10月27日,訂為「世界影音遺產日」。
而華視這批重要歷史,
將歲月侵蝕的影像精雕細琢,台灣首部35
曾吉賢說:「我們進入搶救的時候,很驚訝地發現,除了改為包廂式的KTV外,它的放映室是很完整的。就像時光膠囊一樣,就好像放了最後一部電影之後,就關燈了就離開了,上面的工具,上面的膠卷都還掛在牆壁上,還掛在放映機上面。」
曾吉賢說:「一座老戲院,它基本上就是一部電影史,從早期的台語電影、愛國電影、瓊瑤電影,到新電影到後來的成人電影,基本上就是一個非常活的,電影史的呈現。」
讓民間歷史影像,能再次被述說,舊戲院、垃圾場、老相館,都不可錯過,一場搶救影像馬拉松,敲響時代警鐘。曾吉賢說:「我們每次出去都會用『搶救』這兩個字,有些人覺得為什麼一定要搶救呢,它有那麼緊急的狀況用搶救兩個字嗎,確實是。」
曾吉賢說:「從整個搶救的系統來看,國家應該要訂定一個非常完整,對於歷史影像資產搶救的配套措施。除了剛剛講的片庫設立以外,事實上機制,也必須要趕緊地完成。」
周雪璉說:「影像的典藏跟管理,通常不是一個電視公司很重視的部門,每天做這些大家看起來很重複,很枯燥很無聊的工作。但是我們其實內在裡頭,跟影像是有互動的,這個工作還滿迷人的。」
小小暗室中,這群人揮灑生命,走入記憶之匣,揭開膠卷裡的祕密,讓絕代風華不再凋零。曾吉賢說:「如果我們可以早20年前,有計畫性地搶救台灣的影視資料,我們可能會幫台灣留下更多,珍貴的影視資產。很可惜,20年過去,我們流失地更多,如果現在不搶救,那我們就會失去更多。」
影像,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