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醫療】愛在復興 家醫科醫師刁惠恩|華視新聞雜誌

李婉婷 採訪/撰稿 徐森城 攝影/剪輯  / 桃園市

您能想像,生病了,得花好幾個小時開車翻山越嶺,才能找到醫生,若是獨居長者或行動不便的病患,他們的就醫之路更是崎嶇困難重重。桃園聖保祿醫院的山地醫療服務團隊,自1998年開始,每個星期四,都由家醫科醫師刁惠恩,帶著護理人員,前進復興區,為山區以及部落民眾提供看診服務。行動醫療系列報導,首先帶您前進桃園,看看一群熱血醫護,20多年來如何堅持初衷,將醫療送進偏鄉。

桃園聖保祿醫院,家醫科醫師刁惠恩,每個星期四都會到復興區為民眾看診,這股熱忱持續至今已經24年。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畢業刁惠恩,是香港人,在台灣行醫超過40年。1998年,他結束自己診所業務,加入桃園聖保祿醫院,全心投入山地醫療服務工作

行動困難的慢性病患,醫護主動出擊走進民宅,談話中夾雜著國語、台語和廣東話,是刁惠恩問診的特色。病患家屬林小姐說:「他都會詢問,阿嬤你現在哪裡不舒服,怎麼樣,然後媽媽有時候會講得出來,她就跟刁醫師講,然後刁醫師真的人很好,他很細心地慢慢地問。」

一個星期見一次面的緣分,他們彼此關心,就像朋友家人的關係。記者李婉婷VS.家醫科醫師刁惠恩說:「(大家都很喜歡你),這邊的人相處久了,多多少少都會有些感情,大家跟朋友一樣,好像這個阿婆,我看她已經10幾20年有了。」

山的故事,音樂迴盪在復興山區,歌聲和巡迴醫療車的出現,已經畫上等號。進入山區,步調也跟著緩慢了起來,醫護人員很多時間,其實都在等病人。家醫科醫師刁惠恩說:「這個司機大哥要休息,不然他們一直開車,沒有休息太累了。」家醫科醫師刁惠恩說:「所以會在這邊等病人,有病人就看,沒病人的話就大家休息,差不多休息半個鐘頭。」

有時等待落空反而是一種安心,代表大家都平安健康,他們也繼續往下一站出發,曾經因為病痛求助的民眾,醫師也會主動來敲門。刁惠恩說:「應該沒人,可能身體比較好出去了,上個禮拜四,我們上去的時候他剛好錯過,沒有人。」

山區霧氣漸濃,他們持續前行,朝著需要醫療支援的地方,大步邁進。護理師葉怡貞說:「我們本來上面有站,可是因為在維修,有車子就沒有上去,我們平常還是會開上去,那邊有居民。」記者李婉婷VS家醫科醫師刁惠恩說:「(醫師這是哪個部落),下蘇樂,(有人要來看病嗎),她現在要來了。」

一天之內,巡迴醫療車必須停留10多個點,山上民眾總是聽歌聲,找行動診所在哪裡,因為錯過就得再等一個星期。看診民眾蔡小姐說:「上次我也是跟你錯過,我在房間幫我媽媽,我要出來的時候,你們已經離開了。」

醫師拿手著寫板,複寫紙代替電腦的複製功能,敞開後車廂,簡易行動藥局開張。

多年來跟著醫療團隊上山,為偏鄉部落付出的,還有一位阿美族的安娜修女,。聖保祿醫院山地醫療團隊安娜修女說:「臥床病人,有時候他們不知道有醫生,也許他在家裡沒有聽到聲音,我看到了我就說,刁醫師你可不可以某某家裡,有一個病人可以看一下,就這樣後來就是這樣的因緣,一個一個部落去看。」到宅醫療服務,醫師不只解除病痛,也給患者更多心靈安慰。

護理師李曉芬是泰雅族人,加入復興區山地醫療團,服務也超過了20年。護理師李曉芬說:「就像是一個原住民的孩子,回到了自己的部落,我可以很放鬆,雖然我是在執業,可是在這個工作中,是充滿了很多的熱情。」刁惠恩說:「當初想法就是,我想在平地的話,醫療系統資源已經很多了,山地他們比較需要醫療,那我覺得我上來山地醫療,可能對其他人的幫忙更大。」

12小時內,他們跑完巡迴醫療點,此時山區公路,亮點只剩下車燈。24年來他們信念堅定走遍崎嶇,累積長達22萬公里的行醫路

記者李婉婷說:「除了巡迴醫療車,在下巴陵地區,還有由聖保祿醫院以及長庚醫院的醫護,輪流駐診的華陵醫療站,提供在地居民,緊急或必要的醫療服務。」在華陵醫療站待了一個晚上,週五醫療團隊下山後,又能看見刁惠恩,在診間忙碌的身影。

刁惠恩說:「這邊沒辦法跟病人聊太多,也沒辦法像山上這樣,稍微開開玩笑。巡迴醫療通常的病都比較簡單,就算碰到急的,我也沒辦法給他做詳細檢查,我也不知道他真正的原因。在門診看的話,你可以整個案例追蹤,你知道他不舒服的原因,做完檢查跟你所想的,有沒有一樣。」

當他們進入醫界時,鄭重宣誓並堅守信念,保證自己要奉獻一切,為人類服務。家醫科醫師刁惠恩說:「剛上來的時候,我是來試看看,現在已經習慣了,跟他們像朋友一樣,反而已經喜歡到山地醫療來。」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