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 / 台北市
倒垃圾是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看似稀鬆平常的事,卻是環保大事,現在還可以運用AI科技,達到節能減碳的目標。新北市政府和產業合作,打造了全國首座AI資源回收物分選廠房,有了機械手臂的加入,每年可協助處理來自家戶的1.2萬噸資源回收物,減少273噸碳排放量。以往只有在傳統產業,大量運用的機械手臂,近年來開發出愈來愈多功能,像是垃圾分類機器人,也打入市場,透過Focus專題帶您了解。
是塑膠、是玻璃、是紙類還是紙容器,來到資源回收物分選廠,每一天的回收物數量,多到讓你無法想像。來到新北其中一間,資源回收的分選廠,這裡幾乎每一天,都有將近50公噸的資源回收,需要分類,除了人力的投入之外,現在也加入了這個輸送帶,能夠更快速的分出這些不同的資源回收。
一天8小時清潔人員的手從沒停過,在初步分類後,剩下的就會被送上這個高十公尺的輸送帶上,分選場工作人員說:「輸送帶到拉到10米高度以後,我們經過我們的震動篩,將物料給散開以後,進到我們的第一台自動化的設備光選機,那它是透過紅外線的方式,去辨識材質物料的材質,再透過高壓的噴嘴,將這些物料去做一個彈射的部分,那將我們不同的材質給區分出來。」
第一關先利用紅外線光選機把紙類和紙容器,分在同一個輸送帶,同時導入AI機械手臂協助分類。眼前的這條產線,主要分類的是紙類以及紙容器,機械手臂負責的就是要撿出紙容器,光是1分鐘就可以撿出55個紙容器。四支AI機械手臂加入,一分鐘就可以撿220個以上的紙容器,一年就可以協助辨識2,500噸回收物,撿起來的紙容器就會直接丟進下方的儲存槽,剩下的就是紙類,隨著輸送帶進到紙類的儲存槽。分選場工作人員說:「一台(機械手臂)大約可以替代1.5個人左右,但實際上如果它,我們這樣的廠未來的設計,可以做到24小時營運的話,其實以一支機械手臂來講的話,應該可以替代到三個人以上的人力。」
這裡是新北首座AI資源回收物分選廠房,為了解決新北的垃圾回收問題,和科技產業合作,加入機入機械手臂不只省時省力,撿選的精準度高達九成以上。機械手臂業者說:「我們更結合了影像,然後更結合了大數據,然後我們在機械手臂的正前端,有一個東西叫光箱,光箱其實是透過資訊的來源,它會做影像辨識,識別了之後把相對的資訊,再傳給機械手臂,識別完之後它們把資訊收入,收入到我們後台做一個大數據資料庫,資料庫之後我們其實會針對,我們資收物的不管是三種屬性,其實就是材質然後它顏色的,它的LOGO再做不同標示,然後這就是我們的大腦。」
甚至可以透過系統,查看目前撿選的回收類別,分析顏色品牌和材質,提供管理上的優化,不只是紙類,在寶特瓶分類上也很有幫助。輸送帶的寶特瓶中難免夾雜不速之客,靠的也是機械手臂,剔除那些非寶特瓶的物件,事實上智能回收手臂,可以自動辨識出17類的資收物,就連肉眼難分的PET、PP這些塑膠材質,都難不倒。
機械手臂業者說:「我們看到機械手臂最傳統的應用,其實都是在製造業,跟電子產業製造業跟汽車產業,那過去的機械手臂它只有手臂,它其實少了眼睛跟大腦,我們在從分解的過程中其實也在學習,它一直在訓練這個模型,所以這個AI模型是一直一直在自我學習,其實它運用了越多的到服務業的東西了。」根據調查2021年全球垃圾分類機器人,市場規模來到21.91億美元,預計將於2030年達到102.86億美元,廢物量不斷增加,是推動垃圾分類機器人,市場快速增加的主因。
環保局說:「一次性的產品非常的多,有逐漸增加的趨向,所以在清潔隊,如果做傳統的人力分選的話,實在是負荷不來。」這個新北首座AI資源回收廠,可以協助分類56類的資收物件,每年回收1.2萬噸的家戶資源回收物,減少1560噸的雜質,資源回收利用率提升13%,相當於減少273噸的碳排放量。環保局說:「畢竟在機械手臂上的工作上是做挑選,那如果遇到一些像複合性材質,就是牙刷跟紙類的一個,聯合的那種包裝的話,再丟出你的資收物之前,就把這個材質做分開的話,這樣就會對我們後端的分選的,資源再利用率是更有幫助的。」
倒垃圾是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看似平常卻是環保大事,如何成為一個永續城市,無煤低碳再利用,將是各縣市需要思考的議題。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