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記 人工生殖的難題】單身行不行?|華視新聞雜誌

李婉婷 採訪/撰稿 徐森城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1985年,台灣首例試管嬰兒誕生,就此開啟國內生殖技術的新紀元。發展至今,台灣的人工生殖技術,試管嬰兒著床成功率高達36.7%,僅次於美國,在全球排名第二。在2007年公布的人工生殖法,實施對象僅限於不孕,或特殊醫療理由的夫妻。回首過去17年,社會變遷歷經了2019年的同婚法案施行公布,對於孕育下一代的需求,是否也可以借助人工生殖技術,來達成夢想,社會各界開始有不同的聲音。2024年立法院開議的第一個會期,各黨委員紛紛表達,提出人工生殖法優先修法的強烈訴求。同時衛福部在二月及四月,分別舉辦了兩場公聽會,廣納各方意見後,也在五月間告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突破性的內容除了開放同性配偶、未婚女性人工生殖合法,並納入代理孕母相關規範。未來擴大開放實施對象,將對社會造成哪些衝擊?法律和人倫,又將面臨哪些質疑和挑戰?這集節目,華視新聞雜誌,企劃了求生記特別報導,關於人工生殖法修法的爭論,首先我們從單身女性開始說起。

人工生殖法在2007年公告施行,這些年來社會變遷,人工生殖產業蓬勃發展,法規是否需要與時俱進調整內容。2024年5月衛福部預告的修法方向,從過去實施對象,只限於保障不孕夫妻,擴大適用範圍至未婚女性、同志配偶,和爭論近30年的代理孕母合法化議題。

其中對於未婚女性納入受術對象,是否意味著社會制度鼓勵未婚生子,沒有選擇權的小生命,在出生前就該被決定進入單親家庭嗎,這些質疑是否對於,未婚及單身女性的不信任和歧視,在衛福部舉辦的兩場公聽會上,支持反對雙方砲火全開,強烈捍衛各自主張。

台灣全國媽媽護家護兒聯盟副祕書長單信愛(2024.2.27)說:「我們的疑慮有單身女性可經由捐精生子,違反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賦予兒童的最重要權利。」婦女新知基金會開拓部主任陳正隆(2024.2.27)說:「很強的婚家預設,它是對於單身女性,育兒的一種能力不信任。」單信愛(2024.2.27)說:「現今社會雙親同時照顧子女,尚且不容易何況是單親,單親也讓孩子在成年之前,失去主要照顧者的風險大幅提升。」

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研究員蔡淳如(2024.2.27)說:「讓科技的運用,回到以人為本的思考,讓有意願生育的女性得到支持,而不是反過來去造成更多的不平等。」

依據衛福部告的,人工生殖法修法草案說明,年滿30歲未滿45歲的未婚女性,經過檢查評估,適合接受人工生殖,得以自身卵子及子宮懷孕生產胎兒。基於憲法第七條,平等權之基本權保障,未婚女性透過人工生殖技術孕育下一代,一但修法通過,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

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女性初婚人數有逐年下降趨勢,初婚率也從43%降到32%,10年間的數字變化也發現,無論從哪個年齡層來看,第一胎生產的人數都在減少,只有40歲以上的產婦數量增加。不婚晚生顯然已經是既有事實,婚育脫鉤,讓未婚女性也有機會,透過人工生殖孕育下一代,會不會成為人口政策當中,為提高生育率與降低生產年齡,同時解套的方法之一。

單身女性Yuki說:「通常我們在20、30歲的時候,我們想要的通常都是先充實自己,等到你真的想要有小孩的時候,可能35、36、37歲,你的卵子庫存量已經不夠了。」本身從事醫療專業工作的Yuki,選擇在30歲前凍卵,因為她認為這是對於生子,這件人生大事的最佳保障。Yuki說:「如果你提早可以把卵子凍起來,算是買個保險的感覺。」

所謂凍卵,是指透過手術將卵子從女性身體取出後,使用冷凍技術,保存在極低溫的液態氮桶內。但法令尚未開放前,女性凍卵後的使用權,並不完全在自己手上,很多人都想問,凍卵了然後呢。

卵用自主權連署者Joanne說:「對於孕育下一代的話,是有這種想法,但對我來說的話,還是一個比較遠的目標。原來凍卵這件事情,不是那麼簡單,不是我想取就可以取,包含我需要我的丈夫同意,我辛苦把它取出來,但是它不是完全屬於我的,那種感覺很奇怪。」卵用自主權連署者Angel說:「其實身邊滿多朋友去凍卵,凍卵後續要解凍,其實是有很多條件,不是說今天覺得自己經濟能力或是我準備好,我就可以使用我的卵子。我覺得這件事情算是,需要被大家拿出來做討論的。」

不只人工生殖技術適用對象,要開放普及到哪些族群受到關注,網路上發起的女性卵用自主權連署也引發高度討論。行銷集團女性賦權小組負責人Edith Chou說:「對於單身女性來說,自己的卵子花了自己的經費,好像應該這些都是我自己的。但是突然發現你可能需要另外一個人的同意,而且另外一個人還有很多條件限制,光這件事情我們聽到就覺得,好像哪裡有點問題。」

卵用自主權倡議小組代表Celia Chang說:「解凍你自己的卵子,其實相對滿困難的,它需要在婚姻的狀態下,而且你還要另一半同意這件事。」Edith Chou說:「生育,現在在這個世界很重要,怎麼樣提供給女性一個更安全,或者是更自由可以選擇的環境。」Celia Chang說:「一些女性完全不清楚這件事情,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凍卵使用率這麼低。開始發現這樣的問題以後覺得,是不是應該讓更多人知道這件事情。」

台大醫院的一項調查顯示,從2004年到2022年之間,女性凍卵使用率不到1成,只有約8.4%。未婚女性想透過人工生殖技術孕育下一代,還有其他諸多門檻,包括異性伴侶,約定共同生養子女要經過公證,醫療機構才能為其,實施人工生殖術。除此之外,包括職業品行健康情形、經濟能力教養子女意願及態度、家庭支持系統照顧計畫,都還要經過評估。會不會成為另一種單身歧視,這件事見仁見智。

國民黨立委陳菁徽說:「未來它是以兒童最佳利益來執行,可是假使這個關係是不夠穩健的,我們也會怕這個小孩生下來,沒有辦法兩個人都給予同樣的權利跟義務。因為我們還沒有一個,介於婚姻跟單身之間的關係,這樣子比較具有法律責任的權利跟義務,所以對於臨床上會比較難認定,他們是不是未來可以共同扶養孩子的一對異性戀伴侶。」

除了與異性伴侶約定,可以透過人工生殖法生養孩子,未婚女性也能以捐贈精子嘗試懷孕生子。但引發另一個社會議題焦點,在於兒童權益如何維護。茂盛醫院院長醫師李茂盛說:「小孩子是無辜的,我生下來為什麼沒有父親,為什麼國家允許這樣做,這時候必須要進行心理輔導,單身女性要懷孕的時候,政府的機制要出來。」

依據兒童權利公約第8條規定,必須尊重兒童維護其身分的權利,包括法律所承認之國籍、姓名、親屬關係,都要給予協助和保護。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林昀嫺說:「我們原本民法親子的法制是很嚴密的,就是無論如何,要讓這個小孩是有人為他負責的,我覺得這樣是比較符合子女最佳利益。這樣的原理原則,同樣的也應該要適用在人工生殖法裡面。」

律師詹義豪說:「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誰的時候,是不是真的對孩子的保障就已經不足了,這是一個大問號。站在人工生殖的立場,因為生殖細胞是由別人提供的,事實上我們應該關心的是,這一位孩子他在將來的成長,他的過程教育以及生活上,是不是可以得到充足完善的保障,而不在於這個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誰。」

未婚女性使用人工生殖方式生子,準備跨越保守社會的同時,各界還拋出諸多開放前的擔憂議題。林昀嫺說:「兩個人分手的話小孩怎麼辦,像監護的親權,是兩個人要共同協議,協議不成的話由法院來定。」

詹義豪說:「爸爸對孩子還是有扶養的義務,不會因為跟媽媽之間的關係生變而受影響,也不會因為孩子是透過人工生殖的關係,有任何的影響。以既有的民法制度,還是可以保障到這個孩子的權利。」

林昀嫺說:「現行的制度就是匿名,匿名的制度,不是大家都不知道精子來源是誰。其實還是有人知道的,那就是衛福部。」李茂盛說:「我(生)出來到社會這個國家,是因為你的(立)法問題,如果沒有這個法我不要生下來。我生下來你應該要給我好好地照顧,這是我們要對於這個生命,出生者是無辜我們要去保護他。」

在孕育下一代的人生課題,並非所有人都能如願,一路過關斬將幸運順遂。試管求子成功婦女邱小姐說:「我們結婚大概6、7年,一直想要小孩沒有辦法如願,醫生給我們做了一些檢查,檢查完以後給我們建議,我們評估以後覺得試管是最快速的。」

終於透過試管療程,一年內擁有兩個孩子的邱小姐,回想起當初對懷孕的強烈渴望,內心仍非常激動。邱小姐說:「光想到有小孩怎麼那麼難這句話,我都會有點想哭,到處去看診的時候,看到不孕症門診,光看到不孕症,我覺得自己都很難面對那個字眼。」

台灣的人工生殖技術,試管嬰兒成功著床率36.7%,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而數字背後恐怕還有更多,看不到的社會問題亟待政府解決。

陳菁徽說:「大部分女生都很清楚知道,適合結婚或者是她根本沒有想要結婚。適合結婚的年紀很長,但是很殘酷的是,女生適合生育的年紀,就在短短的20到45極限了,最適合大概35以前。所以婚育脫鉤,看起來是未來的一個走向。」陳昭姿說:「單身是個社會議題,就是社會要不要鼓勵單身的人也來做(人工生殖),也正式給他賦予他,等於就直接鼓勵了。透過國家的法令來讓他成為,對就是建立單親家庭。」

曾經未婚生子被視為禁忌,當社會越來越開放的同時,人工生殖技術若真能普及單身女性,人倫和律法恐怕仍是兩難。各界不同聲音,繼續在敏感的道德議題上,相互角力。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