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安全嗎?高樓建築消防生存戰|華視新聞雜誌

劉十賢 採訪/撰稿 張書堯 盧松佑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2024年5月間,新竹一棟28層樓高的住宅大樓發生火警,造成2名消防隊員不幸殉職。從2023年到2024年5月,全台灣共有8名消防員因公殉職,我們的消防安全,究竟出現了什麼問題?屋齡不到10年的大樓,消防設備看似符合標準,為何無法阻止致命危機?打火英雄,在執行高樓消防勤務時,又可能面臨哪些風險及挑戰?災難之後,究竟該如何加強消防指揮訓練,提升全民防災意識,才能保護你、我,和消防員的生命安全?沉痛呼籲,別再用人命換取改革!我們的深度報導,一起來看。

新聞片段(2024.5.27)說:「濃濃白煙大量竄出,布滿整棟大樓,消防人員趕緊布好水線,準備入內救災。周姓和李姓消防員爬到一半,疑似氧氣不足,趕快喊Mayday(求救訊號),用無線電求救,最後在2樓到3樓間被尋獲,已經失去生命跡象。」新竹市消防局金山分隊分隊長陳佳民(2024.5.27)說:「濃煙吸附在我同仁的面罩上面,他們擦也擦不掉,完全沒辦法判斷方向。」

2024年5月26日,一場暗夜惡火,奪走2名消防員的性命。事發的晴空匯大樓屋齡不到10年,嶄新外觀之下,究竟暗藏哪些看不見的消防黑洞。當時雖然火勢不大,但建物的緊急電源和起火管線設置在一起,加上配線沒有做好防火措施,一併燒毀。大量濃煙沿著管道間,向高樓竄升,成為致命殺手。

陽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單信瑜說:「它其實也算是比較新的建築物,排煙設備也有自動灑水的設備,給消防人員使用的緊急電梯也是存在的,因為電線的燃燒,導致它連消防設施設備所需要用到的電,同樣電線被燒斷,所以消防設施設備,沒有辦法正常的運作。」一場大火,燒出高樓層建築消防救災難題。

火災過後,新竹市政府透過新聞稿對外表示,將添購9公升大容量氣瓶,雙氣瓶連接器等設備。但第一線救難人員質疑,裝備升級真的就能保障安全嗎。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協會副理事長鄭少書說:「根據我的經驗,(氣瓶容量)大概8公升就是極限了,到9公升的話配重會不對,會有點往後倒,第2就是體能負荷會比較大。」

單信瑜說:「殉職的原因,並不是他的設施設備不足夠而已,火場裡面的溫度也高,不可能無限地去延長這些時間,讓他在裡面待得非常久。」鄭少書說:「一支氣瓶大概就是用25到30分鐘,調度的人是應該要想一些其他方法,讓派出去的那些兵是有辦法回來的。戴著面罩背一支氣瓶走上樓,是最不應該出現的動作,但是當天卻是下令隊員這樣做。」

記者劉十賢說:「根據內政部統計,目前全國有將近4分之1的住宅,位於11層樓以上的高樓當中,其中以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比例最高。根據法規,這些建築必須要有緊急升降梯等消防設備,但是硬體不代表絕對的安全,華麗建築內部可能有許多看不見的危機。」

中央警察大學消防學系教授兼主任吳貫遠說:「一般人都以為安檢合格就是安全,不是合法就安全,那個合法可能是一個一定程度的安全而已。」單信瑜說:「當管線做完之後,應該在管線的四周,做防火填塞塞起來,可是相對最困難做,而且最不容易被檢查到的。如果沒有辦法符合的話,就會像這次晴空匯的大火一樣,真正的火勢沒有很快速地蔓延,但是煙卻跑得非常地快。」

根據修訂中的電業法,用戶用電設備裝置規則草案,未來新建建築,必須遵守緊急電源與一般電源分開配線等規範,就是為了避免晴空匯悲劇再次上演。但是新法規不溯及既往,全面改善建築消防安全有可能嗎。消防署預防調查組科長李憲忠說:「我們有請經濟部能源署,盡快能夠發布(新版)用戶用電裝備設置規則,讓建築物能夠做一點改善。」

鄭少書說:「這個很久以前(法規)就有講到,要做在一起就要用防火電線。沒有在抓啊,所有的法律不抓就是廢紙。」李憲忠說:「就是因為法律不溯及既往,所以如果它規範後,原則上應該是適用新建的建築物。」鄭少書說:「那就現有的房子,就等於直接放手放棄了。」李憲忠說:「我們會共同來合作,再來輔導這些(既有建物)場所做改善。」鄭少書說:「我沒有要追究過去沒做好,我要追究你現在這1秒鐘不符合這個法規,所以我認為嚴格來講,這不能算是溯及既往,而是要求你立刻改正而已。」

除了建築本身的安全問題,造成消防員求助無門的通訊設備,同樣是災後檢討重點。鄭少書說:「在搶救上有很多東西,根據(火災調查)公開資訊,我們是可以去處理。比如說無線電通訊,無線電不通的話,這個人會跟斷了線的風箏一樣。」

消防署綜合企劃組科長龔俊祐說:「(預計將)導入科技救災,透過新科技的應用,來協助我們的消防人員救災。」消防署前組長林金宏說:「買好一點還是會有死角,重點是我們要找出哪幾棟建築物有死角。我請管委會幫我測,然後我給你一套標準,那是不是將來要出去救災的時候,就能夠掌握到轄區哪幾棟建築物,有可能會出現無線電死角的問題。」

高樓火災救援工作是否相對困難,實際觀察全台11層樓以上,住宅比例最高的新北市,遇到火警時,消防員究竟會如何啟動救援。新北市消防局林口分隊隊員黃清樺說:「平常訓練都會做(高樓救災模擬),讓大家習慣救災的現場。」

從安全管制,布線搬運傷患,甚至緊急求救,一切擬真演練,期待實際進入火場時,能有條不紊。新北市消防局文化分隊分隊長張創雄說:「高樓隨著都市發展密集化,真的是越蓋越多,高樓救災跟一般以往的救災,其實差別滿大的。因為現在的大樓在蓋,是一個社區為整體,那到場的時候,有時候可能只有1到2個保全,那你必須從紛亂的現場,一堆民眾衝下來看著你的時候,馬上去判斷到底是哪一個點,可能是燃燒的起火建築物。」

面對現場可能的混亂情況,快速確認資訊,是指揮救災的第一道關卡。指揮官還必須同時掌握,火場情況與隊員狀態。新北市消防局第二大隊小隊長陳信宏說:「高樓對於第一層救災同仁的體能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負荷。高層樓我們要帶上去的裝備非常地多,所以基本上體能的部分,我們要去注意。」陳信宏說:「我們分隊,會指派一個人員(擔任安全管制員),當人員要進入火場的時候,都要繳交管制牌。那安全管制員會開始計算你的氣量,新北這邊有一定的規定,當氣量到達多久時間,就要通知他撤退。」

高層建築火警救援,考驗人員體能極限,建築物本身的消防設備是成敗最大關鍵。張創雄說:「這一台是林口剛到的50公尺雲梯車,能到的大概就13到14樓。可是現在大樓,隨隨便便都是20到30樓起跳,所以你要我們越買越高的雲梯車,去支應各種不同的高樓,基本上是不太可能。」陳信宏說:「大樓現在有消防專用的電梯,如果說它的電力,相關的設備是正常的話,我們其實會從那個部分做人員交替。11樓以上會有自動滅火設備,像自動灑水設備或是泡沫設備,或是一些排煙設備,有一些甚至是超高樓層,光是靠我們消防車的壓力,是打不到20層樓,它會有中繼的泵浦。」

災難現場瞬息萬變,指揮官要在極短時間內,做出無數攸關性命的決策,應變能力該如何養成。新北市消防局災害搶救科專員陳政彥說:「過去我們對於消防幹部的養成訓練,都是透過(口述)經驗的傳承聊天。」張創雄說:「剛初任指揮官的經驗確實是比較少,通常都是先有職務才去學習。」

置身虛擬實境,救難人員同時以無線電,交換資訊合力完成任務。科技輔助模擬災難現場,讓消防指揮官在火災發生前,能夠有效儲備指揮技能。陳政彥說:「緊急應變指揮學院(ERCA),是在(民國)108年的時候正式營運啟用。中和、永和、板橋、新莊其實都很多高樓,所以我們希望透過情境訓練,讓指揮官可以隨時地做各項應變處置。」

張創雄說:「我們可以用一樣的場景,去不斷的訓練,透過ERCA好處是有共通的平台,有共通的救災經驗跟觀念。」

災難為現況敲響警鐘,2020年北市錢櫃KTV的一場大火,釀成6人死亡72人受傷,也促使台北市府檢討加強消防安全法規。台北市消防局大安中隊隊員林義智說:「首先要拿加煙探測器,它會噴一些模擬火場的煙讓警報動作,然後我們同仁會去量那個聲音,它的分貝超過87,就達到規定。」

台北市消防局大安中隊隊員張伃靚說:「現在測的是排煙設備,只要是營業場所,面積大於100平方公尺以上,它就必須要做排煙設備。我們要測它4個角落,再加上正中心的風速做平均,會看它的風量,有沒有符合這一間包廂算起來的面積。」

台北市消防局大安中隊隊員林義智說:「假設場所有火災,我們規定他一定要切換播放避難逃生訊息,這是新的自治條例規定的,告知所有的民眾,現在不要再唱歌了。」

林義智說:「台北市火災預防自治條例,針對之前的錢櫃大火事件之後,其實有做了一些修法。發生火災的時候,螢幕也要切換,然後火警的訊號,要傳到管理權人跟防火管理人。還有消防局的資料庫,有要求他們要每年做一次,員工滅火班訓練,避難引導班訓練,還有通報班訓練。通常大部分我們檢查到的缺失,都是火警系統關閉,廣播系統關閉,那如果真的發生災害的時候,反而你買的這些系統都是失效的。我們檢查再多,只要在我們走了之後全部關掉,一樣是沒有意義的,消防安全是要大家一起去配合的。」

重建消防安全,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也是重中之重。陳信宏說:「很多火災發生造成人命死亡,都不是被燒死,都是被濃煙嗆死,往往會被濃煙嗆死,就是它安全區劃被破壞。第一個被破壞是防火門沒關上,防火門關閉的話,在它的逃生樓梯那邊,會形成一個安全區。」

關閉防火門,固守安全區劃。林金宏說:「火場要跑是一個最大的迷思。逃生路徑上沒有煙熱,你可以選擇逃,但是逃的時候要往下,這是原則。如果今天已經看到有煙,或者是有熱,基本上就不主張你跑。」

勿貿然移動,防避濃煙蔓延。中央警察大學消防學系教授兼主任吳貫遠說:「一般住宅大門都是有防火時效的,至少都會有1個小時以上,我猜他會比你貿然跑出去,遭受濃煙還要危害更小。」吳貫遠說:「(管委會)去教導如何使用滅火器跟大樓避難,是非常有效的。火災研究這麼多年,我覺得設備建材設施,外部的搶救都很重要,可是內部自己本身住在那裡的人,要逃生的人,自己多少有一點點危機意識。」

提高危機意識,預防勝於救災。張創雄說:「住在高樓的民眾,平常對自己的家戶環境一定要有所了解,平常可以做好家庭逃生計畫,絕對比災時的搶救更重要。沒有消防員受傷的救災,才算是一個成功的救災,為了更快地撲滅火勢,或是為了更快地搶救民眾出來,然後讓同仁殉職,這個是對我們來說,會是最大的痛苦,也是我們最不願意承擔的後果。」

2019年大雅大火二位消防員殉職,2021年喬友大火一位消防員殉職,2023年喬友大火四位消防員殉職,2024年新竹大火二位消防員殉職。

大火無情燃盡了生命,每一次災難彷彿都是警訊,提醒著千萬別重蹈覆轍,每一場火警,都要全身而退,沒有人該因此犧牲。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