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詐騙之島】AI攻防戰|華視新聞雜誌

陳沿佐 採訪/撰稿 柯冠丞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凡事一體兩面,科技能讓社會進步,卻也可能使得犯罪更為猖獗。您曾經在網路平台看過標榜高獲利,邀請群眾免費加入群組,這樣的廣告嗎?小心,這可能是來自機器人帳號,以AI自動投放的詐騙廣告訊息。AI技術日新月異,短短5秒鐘,就能生成一則詐騙廣告文宣,大量以假亂真、假冒名人,謊稱投資的假訊息四處流竄,嚴重衝擊社會安定。2024年,數位發展部啟動智慧打詐計畫,以AI技術對抗AI詐騙,過去人工判定一則詐騙廣告,至少需要半個月的時間,如今平均不到兩天,詐騙訊息就會被下架,網路上偽冒金融投資的廣告,也從最高的7萬9千多則,減少至1萬4千多則。不過另一方面,Deepfake深偽技術,也遭到詐騙集團濫用,讓犯罪更加真假難辨。民眾該如何識別與自保?帶您一起來看。

這是一場AI對抗AI的反詐騙戰爭,他是國家資通安全研究院的打詐專家江禹賢。2024年1月,他和一群夥伴透過AI技術,分析超過500萬筆詐騙廣告,運用大數據分析,在各大網路平台,掃蕩同樣由AI生成的詐騙訊息。

資安院前瞻研究籌獲中心經理江禹賢說:「這個是我們的AI偵測系統,在這個系統裡面呢,我們可以有效地去偵測出,現在有哪些人,大量地被詐騙廣告冒用。」

免費、飆股、加入群組一對一線上服務,五花八門的投資廣告,字字句句說得動聽。但這些字眼,在資安院詐騙情資資料庫中,全被判定為高風險關鍵字,遭到AI偵測下架的詐騙訊息,一天高達5千到1萬筆。江禹賢說:「從公開平台拉到線下平台的流程,就會被我們識別為是高風險的。」

資安院追查發現,截至2024年7月,曾經投放過詐騙廣告的粉專,約有1萬6千個。從其中1千個帳號進一步分析,揪出具有類似特徵,但尚未投放過詐騙廣告的帳號數量高達10萬,進而推估出藏身幕後的詐騙機器人帳號,恐怕超過百萬大軍。

江禹賢說:「科技公司它在5月25號那天,股價飆漲了24%,所以黃仁勳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股價相關的新聞上面,實際上隔了兩天之後,黃仁勳的名字,就出現在大量的社群詐騙廣告上面。我們也發現,其實在(5月)24號到25號之間,他在社群平台上面的聲量,已經翻了3倍。如果我們可以及早透過身分識別,識別出他的名字,跟詐騙常用的關鍵字有相關,而且它的成長幅度,是非常大的時候,我們就更有機會,做到早期的偵測預警。」

您知道透過AI技術,生成一則詐騙廣告文宣,需要多久時間嗎?答案是5秒鐘,假如附加圖片,也只要15秒。生成式AI,讓詐騙廣告投放,進階為「自動化經營」,假訊息無時無刻四處流竄,向各大網路平台大舉入侵。

新聞片段(2024.7.22)說:「社群平台冒名粉專,貼出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以及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張淑芬的合影,用張淑芬的名義,邀請民眾加入投資社群。」新聞片段(2024.7.21)說:「從臉書上輸入關鍵字,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就會跑出不少粉絲專頁。」

究竟民眾是如何一步步,踏入詐騙陷阱?數位發展部發現,絕大多數的詐騙集團,先利用開放式社群平台,以AI投放大量詐騙廣告,以種種誘因,吸引群眾加入封閉式群組,再透過一對一私訊,說服民眾匯款,等受害者驚覺有異,詐騙集團早已洗錢逃逸。但封閉性群組及通訊軟體私訊,都是公權力難以及時伸張的灰色地帶,想有效打擊詐騙,必須從源頭防治。

數位發展部政務次長林宜敬說:「現在數位發展部,開發了一個網路詐騙通報查詢網,這是一個APP,利用AI還有程式,加上人工做最後的確認。這些名人的詐騙,我們就直接跟這些名人確認,會馬上去通知社群平台,廣告平台,要求他們立即把詐騙訊息下架。」

過去仰賴人工,得花上半個月公文往返,確認屬實才能下架詐騙廣告,如今借重AI,兩天之內就能完成。2024年5月,網路平台假冒金融投資的廣告,光是一週就高達7萬9千多筆,8月時降至不到2萬筆,假冒名人的訊息也少了8成,從4萬1千多則,縮減為7448則。

林宜敬說:「我們這邊有很多的高手,利用AI的方式,去研究怎樣識別詐騙,怎樣防堵詐騙,但是很不幸的,這些詐騙集團也有他們的研發團隊。打詐是好人跟壞人之間不斷地攻防,所以我們一定要用科技對抗科技詐騙,一定要用AI對抗AI詐騙。」

科技日新月異,AI詐騙風險,可能比你我想像中更加危急。2024年5月,新北市淡水區崁頂里里長吳庭岳,收到一則手機陌生訊息,內容令他非常震驚。新北市淡水區崁頂里里長吳庭岳說:「影片內容是一個男生跟一個女生,很明顯地在做那個事情,基本上那個頭像是我的照片。而且他上面寫的內容是說,有一個視頻,如果你不處理的話,那他就會把你放到各大媒體去推播。」

曾經從事警務工作5年的吳庭岳,收到訊息後,一度不知所措,但他冷靜下來,發現恐嚇訊息中,暗藏AI後製加工過的痕跡。吳庭岳說:「他所寫的字句,像什麼視頻,然後速度與我聯繫,這聽起來都感覺不像台灣人所講的話,感覺說不定是AI寫的。第一時間看到頭像是你自己的時候,你其實也會覺得非常地惶恐,因為就是自己也不算是特別有名的人物,可是卻被詐騙分子盯上。或許是我們的資料,都公開在區公所的網站上面,所以讓他們有機可乘,然後去做這樣的事情。」

事後吳庭岳將受害經過PO上網,這才發現受害里長不只他一人。一旦公眾人物公開資料,被詐騙集團盯上,加上AI技術推波助瀾,對治安造成的危害難以想像。

記者陳沿佐說:「根據網路一項調查,有71%的民眾,對Deepfake深偽技術,抱持著不信任感。最主要就是因為Deepfake這項技術,經常被用於詐騙用途,究竟Deepfake可以做到哪些事情呢,我們現在就來實際測試。」

打開區公所網站搜尋里長照片,進入AI換臉網頁上傳素材,短短不到10秒鐘,變造合成的照片就能輕鬆完成。AI不只能夠盜用你的容貌,還能仿造所有人的聲音,只要你手中握有某人的一段錄音,再上傳網路聲音合成器,就能利用對方的聲音,說出他從未說過的話。最可怕的是這些深偽軟體,在網路上就能免費使用,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怎麼利用,全看人心。

內政部警政署刑事局預防科警務正李琦美說:「科技的發展真的太快了,眼見真的不一定為憑,民眾其實要有零信任的觀念,只要提到錢提到帳戶,警戒的雷達一定要打開,一定要多加地查證。」

當眼見不一定為憑,耳聽不一定為真,深偽內容氾濫,正悄悄在台灣掀起一場科技犯罪風暴。AI生成畫面或許真假難辨,但科技公司,透過影像雜訊分析及色彩偵測技術,抽絲剝繭找出破綻。科技公司行銷部資深經理朱芳薇說:「換臉過程中,如果你的動作大一點,他可能會破圖或是解析度變差,甚至是光源變得不同不自然,或是膚色不自然等等。它原本是方便讓一般的民眾,可以用更有趣的方式做一些視訊對談,但是當這些全新的技術,在詐騙集團手中,就會變成是攻擊他人的一個工具。」

當原本立意良善的科技,成為詐騙集團的犯罪工具,民眾該如何自保?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葉志良說:「在照片上面做一些浮水印,或是做一些符號的加註,其實都是有助於未來辨識這個詐騙,到底是不是深偽很好的工具。我們通常對詐騙集團,都採取事後怎麼去減少損失,一般人來講,我們如果碰到連自己,第一時間都覺得有點懷疑的時候,其實不要急著做任何的決定,當然如果是要訴請損害賠償也是可以,不過前提都是要保全證據。」

AI技術發展,對全球及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個資保護就顯得格外重要。歐盟早在2016年,通過一般個人保護規則,簡稱為GDPR,要求企業設立隱私長,若發生個資外洩事件,需在72小時內,通知資料當事人並通報主管機關,將資料保護視為企業責任。

同時,2024年8月,全球第一部監管人工智慧的法案,歐盟的人工智慧法正式生效,其中以深偽技術製作的內容,必須明確標註,期盼遏止AI騙局。葉志良說:「過去國內沒有這樣獨立的機關,變成企業要通報這件事情,不曉得要通報誰,這些都是跟進歐盟的規範過來,我覺得是這部分是可以學習。」

當科技被濫用,社會信任被攻陷,AI詐騙與AI打詐間的對決,將是一場矛與盾的艱難戰役。政府健全法制、企業自主管理、民眾加強防詐意識,都是必要解方,缺一不可。翻轉詐騙之島,台灣,還有許多挑戰與難題,仍需繼續努力。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