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自撞警示 休息站動線失當? 鋰電池安全隱憂?|華視新聞雜誌

林志儒 採訪/撰稿 林洧旭 攝影/剪輯  / 桃園市

您還記得2025年1月25日,國道楊梅休息站,一輛電動車高速撞上分隔島,造成4死4傷的悲劇嗎?位於國道1號高架道路上的楊梅休息站,自2021年底啟用後,三年來已經發生12起車禍,奪走5條人命;入口匝道是否設計不良,引發討論。而電動車的發展,被視為全球交通的重大里程碑,但車輛裝置的鋰電池,具有高度自燃性及復燃性,是否仍有安全隱憂呢?專家提醒,一旦發生意外,救援及處理有一定的SOP,也務必要謹慎小心。電動車的自撞悲劇,帶來哪些警示?駕駛人和用路人,要如何確保自身安全?透過鏡頭帶您深入了解。

2025年1月25日,農曆春節假期第一天,本該是開心團聚的日子,卻有家庭遇上重大意外。新聞片段(2025.1.26)說:「電動車準備進入休息站內,下一秒卻猛撞上前方分隔島,車體零件噴飛揚起陣陣煙塵,車輛隨即開始起火燃燒。警消獲報趕到現場,布下水線滅火並搶救車內乘客,緊急將人送醫急救」。}

1月25日晚間高速公路,國道一號楊梅休息站前,發生電動車自撞車禍,造成4死4傷悲劇,這並不是該地點第一次,發生嚴重交通事故。新聞片段(2025.1.26)說:「(2023年8月)整台遊覽車車頭,因為撞上分隔島已經全毀,車門也被撞斷,和這次電動車疑似發生自撞的地點,一模一樣。」

根據國道公路警察局統計,楊梅休息站啟用至今,三年多以來已發生12件車禍,總計造成5人離世。該路段是否因為設計不良,導致車禍頻傳,我們跟著長期關注交通問題的,影音創作者火花羅,來到現場一探究竟。

交通改革倡議者火花羅說:「它主的兩個車道,並不是匯入到主線,它是一條沒有任何預警的情況下,直接灌入到休息站裡面。那在短時間內,你一次要看到現在到底要切進去,還是這條要直走,那外線又是什麼,駕駛人在這麼短的時間很難反應。」

交通部高速公路局交通管理科科長張則斌說:「都是符合規範,符合部頒的公路路線設計規範。可是我們會在目前的設施的基礎上,再持續地強化,包括宣導用路人不要去跨越雙白線,到這個路段要適當的減速,進入交流道區不要使用輔助駕駛系統,這樣才可以減少用路人失誤,或未注意車前狀況所導致的事故。」

火花羅說:「它寫休息站的速限50公里,但是你實際去算它的彎度曲率,它的平曲率半徑,大概只有27公尺到25公尺。那換算到公路路線設計規範的話,這樣的曲率速限是只能25公里。」張則斌說:「民眾的那一張圖,它其實已經在停車場的站區裡面,已經不適用這個50公里了,它適用我們一般停車場區裡面,要減速慢行的形式,所以兩個是不一樣的。」

火花羅說:「這次也有人在討論端頭,就是水泥護欄前面,需不需要有緩撞設計,一個吸收衝擊的設計。在美國的確都會有比較緩衝的設計,那我們的設計規範,並沒有相關的強制性,說一定要裝,那這個就是設計規範,沒有跟上國際的部分。」

張則斌說:「有關用路人反映,現場護欄是混凝土護欄太堅硬,它其實原因是因為要區隔主線,主線車速很快,那休息站停車場區很多人車慢行,上車、下車,我們要區隔車速,避免他跨越跑到休息站裡面去。所以說我們可以想像,這樣的擦撞,如果比較軟性,不管是植栽或軟性的東西,可能就會衝進去停車場區,造成更大的傷亡。」

在進入休息站前,是否有設置足夠長度的減速車道,也引起民眾關注。張則斌說:「依照規範,從(時速)100公里降到80公里,需要的長度是100公尺,但是我們現場的長度,留設有150公尺,比規範還要長。第二段的話,是從(時速)80公里降到60公里,這個部分依照規範是留設80公尺,但是我們現場畫的長度長達225公尺,所以實際的長度都有高於規範。」

交通部高速公路局規劃組主任工程司林佳煜說:「設計楊梅休息站的原因,特別是高架從汐止以南,汐止的里程大約是11K,到楊梅大約70K,整個里程大約有60公里。我們高速公路一般設計,大約50公里會設置一個服務區,那如果沒有的話,其次就是設計休息站。」

張則斌說:「這個地方每一天,通過車道跟休息站,一天有八千輛一年有三百萬輛,所以用比率來看,其實並不會說特別高,多數人依照這個規則,正常這樣子開是沒有問題的。」

高公局強調一切設計合乎規範,休息站也有設置必要性。但華視新聞雜誌採訪團隊,在現場拍攝觀察,在已經有反光浪板,交通桿和注水式交通桶的裝置下,還是有駕駛產生疑慮,差點行駛錯誤路線,顯示相關告示提醒,還有提升的空間。

張則斌說:「第一個是靠近島頭的槽化區,我們會把它再擴大,希望減少用路人去碰到島頭的機會。第二個在槽化區的前方,有120公尺的雙白線,我們會去加密,增加這個360度玻璃反光標記,車輪只要跨到反光標記上,就「叩叩叩」強烈的震動,讓車子感到說你已經違規了,不要去跨雙白線。」

本次總計4死4傷的自撞車禍,駕駛疑似使用自動輔助系統,被認為是肇因之一,高公局對此增設警示牌提醒,也有電動車專家親自展開實測。電動車專家墨鏡哥說:「剛才那邊很驚險,就是路段有變窄,又有一點弧度,所以我發現速度如果滿快的情況,自動輔助駕駛把方向盤拉回來的速度,如果沒有這麼敏感,的確很有可能直接衝撞到,就是發生事故那個位置。」

墨鏡哥(2025.1.27)說:「用比較不一樣的速度經過那個路段,輔助駕駛或甚至是人在駕駛的時候,其實都會反應不及,所以這個路段必須要很小心。」

目前電動車自動輔助駕駛共分為6級,等級0至等級2,駕駛員還是必須處於駕駛狀態,等級3至等級5,才能夠不需親手駕駛車輛。根據報導當日釀禍的電動車,是配備等級2的輔助駕駛系統,車禍發生時是否處於系統開啟狀態,我們請專家提出看法。

明志科大智慧載具研發中心副主任黃道易說:「在影片上面看起來,他還是滿偏道路的中間,所以如果以目前沒有更明確的數據,可能會偏向以他有開啟輔助駕駛,為主要的參考。」黃道易說:「以目前電動車的配置情形,電池是放置在下半部,而且是後半部的地方,如果它的完整性還存在,那可以推估出來它的電池應該沒有著火,甚至沒有太大受到碰撞,產生異常性的反應。」

黃道易:「一般汽車所有的內裝,以相關法規的規範,它要設計成難燃的材料等級,那難燃不是不會燃燒不會燒,它只是比較難燃燒。」

黃道易說:「如果是前面的地方產生拉扯撞擊,這個跳脫了,就會產生很大的火花,附近就會把它引燃,那這是乘客艙的位置,目前還算是有完整性。這一次這個案子發生,是屬於前面去撞到硬物,然後產生很大的撞擊很大的拉扯,很容易電線產生拉或是截斷的情形,一碰撞之後可能會形成所謂的短路,它的短路是跟車身金屬的部分,產生很大的電弧火花,它可能高壓電,產生電弧火花的強度會很強,會讓周圍附近可燃的物品,產生起火。」

專家指出電池起火,雖然並非本次火燒車主因,但過往還是有不少案例,安全性問題不容忽視。黃道易說:「每一個正極板或負極板,會有塗布很多的化學物質,鋰等等等的物質進去。它如果使用一段時間老化,產生一些變化的時候,就容易發生一些些的,沒有辦法完全掌控的。所以在很多時候,在發生的時候,都常常會聽到,有人稱呼叫熱失控。」

黃道易說:「一般的電池來講,分為陽極跟陰極,也有人用正極跟負極,那中間會有個隔離膜,隔離膜的上跟下會有電解液。所以如果不小心這兩個發生了短路,正跟負發生了接觸,異常性的接觸,一般我們形容叫短路,短路就會產生火花。」

小小一顆不到4伏特電壓的電池,稍微短路就會產生火花,試想幾百顆甚至上千顆,串接在一起使用的鋰電池,若發生意外走火,更是非同小可。黃道易說:「它延燒的速度是瞬間是很快的,而且量會很大的原因是在這裡,所以絕對不能小看它一顆,它可能一顆就可以足以造成整台車的摧毀。它會跑到線,跑到哪裡就燒到哪裡,所以說電動車電線走火或起火的時候,它所燃燒的範圍會很廣泛,是整台車燒掉的情形,因為電線是整台車都會配設的。」

新聞片段(2025.1.25)說:「濃煙不斷竄出,眾人拿著滅火器著急滅火,25日晚上楊梅休息站,發生電動車自撞的火燒車意外,警消人員以及民眾見狀立刻投入救援,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他。」救援民眾張先生(2025.1.25)說:「後面有小朋友安全帶解不開,叫我趕快去拿剪刀,我拿了剪刀就趕快衝進去了。」

事故現場奮不顧身參與搶救的人員,都相當英勇令人欽佩不已,但如果真的遇上鋰電池起火,情況許可之下,最好還是交由專業消防人員處理。

新北市消防局特種搜救大隊德音分隊小隊長陳勝欽說:「假如電動車的話,我們是怕有觸電的風險,所以我們需要知道它的斷電的地方。第二個就是它快速燃燒,它燃燒很快速然後溫度很高,所以我們一開始看到它冒煙,可能下一秒馬上就起火了。第三個它有有毒氣體跟腐蝕性液體,這些會造成人員危害,所以我們呼吸道一定要保護好。」

搜救大隊著全套防護衣,配戴呼吸器,親身示範正確滅火程序,先進行限位防止車體滑動,接著嘗試撲滅起火點。陳勝欽說:「再來就是換防火毯,要讓裡面空氣隔絕,所以我會把整個車體覆蓋之後,再把它確實地踢進去,讓它沒有氧氣在裡面。」陳勝欽說:「一樣會觀察火是已經控制在裡面了,比較不會擴散延燒,這時候人員就拿底盤瞄子,針對它電池噴射的地方,或者是電池有破損的地方,進去做滅火攻擊。」

最理想的鋰電池滅火辦法,是將起火物件完全浸入水中,但面對電動車這類大型物體,只能盡速降溫控制火勢,持續觀察直到完全熄滅。黃道易說:「它是屬於沒有氧氣都可以燒,因為它裡面是化學物品,化學物品如果用一般的滅火器,乾粉的也好泡沫也好,只是做部分的覆蓋,它的熱量還會持續的產生。」陳勝欽說:「因為電動車有高度復燃性,24小時到48小時都有可能復燃,所以即使拖吊回去,也都要請拖吊業者跟警方,非常注意它事後處理的部分。」

採訪過程中警報響起,辛苦的消防人員連忙出動,趕往另一起國道車禍現場進行搶救。民眾具備正確知識,培養良好駕駛習慣,交通主管機關確保道路規劃完善,才能從源頭降低風險,避免類似的意外悲劇,再次上演。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颱風丹娜絲川普美國國民黨罷免颱風丹娜絲日本中央氣象署中國台北市大罷免關稅天氣民進黨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