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牆倒下之後 看見不一樣的柏林

高牆倒下之後 看見不一樣的柏林 | 華視新聞

蒲依婕 張容輔報導  / 德國

德國首都柏林,在冷戰時期,曾經被前蘇聯以及美國盟國一分為二,隨著美蘇關係越來越緊繃,長達大約155公里的圍牆拔地而起,成為冷戰時期的象徵,為了逃離東德鐵幕政權,截至2009年的統計,被槍傷的人數約在136到245人之間,但是確切人數不得而知。

然而出人意料地,這道圍牆在和平的情況下倒塌,兩德也在圍牆倒下隔年統一,為了讓東德順利融入西德,德國聯邦政府投入2兆歐元,相當於70兆台幣,納稅人還必須繳交「團結互助稅」,幫助前東德地區建設,但是統一將近三十年,東西兩區在薪資水準上還是呈現明顯的落差。

前進德國首都柏林,勝利女神豎立在布蘭登堡城門上,俯瞰柏林市中心,這座紀念普魯士王國,在七年戰爭取得勝利的建築,見證德國的重生蛻變,布蘭登堡城門是柏林以及德國重要的地標,布蘭登堡城門見證了德國歐洲,以及全世界重要的歷史,不管是英國脫歐、難民潮等等,德國主導歐洲重要議題,但今天歐洲火車頭的身分,是歷經重重考驗才淬鍊出來。

紀錄片「下一站自由」,時間回到1989年,東德難民死命奔跑,搭上從布拉格出發的火車,這趟驚心動魄的旅程,目的地是象徵自由的西德,這部紀錄片的時空背景,是柏林圍牆倒下前幾個星期。

當時一系列政治變革,襲捲東歐共產國家,許多東德人借道匈牙利,以及捷克斯洛伐克逃往西德,東德政府不得不計畫鬆綁,對東德人的旅遊限制,但在1989年11月9號的國際記者會上,一名東德官員誤解政策,提前宣布取消東德人外遊限制,讓東德人為之興奮,他們走上街頭,要求開放柏林圍牆,由於駐守圍牆的軍人,沒有收到武力介入通知,最後向東德人開放邊境。

隔年兩德正式統一,柏林再度成為首都,記者蒲依婕站的地方,就是以前的西柏林,而越過這個這道牆,就是以前的東柏林,剩餘的圍牆成了藝術家的畫布,這幅「兄弟之吻」尤其吸引遊客,當時進出東西柏林的查理哨站,也成了打卡聖地,而柏林圍牆自1989年倒塌至今,柏林也早就從二戰後的一片蕭條,成為藝術家天堂,以及歐洲政治中心。

但水泥建成的牆倒了,心中那道無形的牆也倒了嗎?柏林人RON的父母,是東德的奧運金牌輕艇選手,65歲的父親PETER,至今仍在培養未來體育新星,而RON沒有跟隨爸媽的腳步,成為機師前他曾是空服員,柏林人RON說,「我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出生,牆已經在那了牆倒下時我只有3歲,我覺得柏林圍牆倒後,我們的政府在融合兩德上,動作太慢了」。

東西德之間的鴻溝,反映在經濟上,德國之聲報導,東德的生產力以及薪資,落後西德百分之二十,德國前500大企業總部,百分之九十三在西德,此外過去東德信奉共產思想,西德是資本主義,人民長期在不同政治體系下生活,日子久了思想上,也有難以跨越的隔閡。柏林人RON說,「在讀(東德)幼稚園時,所有價值都圍繞共產主義,我們要分享所有東西」。

其實統一前東西德各有優點,像是東德體育成績傲人,西德自由開放,問題在如何求同存異,德國國會大廈上面那一行德文字,寫的是說「獻給德國人民」,而這棟國會大廈,它同時也是綠建築的典範,二戰時一度被棄用的德國國會大廈,兩德統一後重新啟用,翻修後加上圓型玻璃穹頂,能吸收能源成為照明電力,民眾還可以俯瞰議會運作,把政治攤在陽光下,讓人民監督,統一後的道路充滿挑戰,但德國下定決心,不走回頭路。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