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年前的一封信

胡淑裕 蕭若華 報導  / 台北市

  我們常說「伏羲畫卦、倉頡造字」,中國文字究竟是起源於什麼時候呢?今年元月,中國大陸的山東省,發表了一項考古成果,發現了「丁公文字」的陶片,證實早在四千兩百年前的龍山時期,中國人就已經使用文字,這項發現將文字的起源往前推了八、九百年,不過這龍山時期的陶片文字,發現了將近一年,中國大陸的考古人員還無法完全辨識出上面的文字內容,而住在台北市內湖一名九十七歲的馬輔老先生,上個月卻完整的翻譯出了完整的內容,也寄到大陸,震驚了大陸各界,根據馬輔先生的翻譯,這陶片上的文字內容,是一封平安信,這是我國到現在為止,發現最早的一封信。

  今年元月,中國大陸山東大學考古系師生挖掘到,距今四千兩百年龍山時期,刻有文字的陶片,由於這些陶片文字,與商代甲骨文,在時間上相距八、九百年,因此出土之後,大陸上沒有人能辨識出文字的內容,今年五月十二日,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刊載出這則消息,並登出陶片文字,沒想到根據這篇報導,半年後住在台北的馬輔馬老先生,卻成了辨識這陶片上古文字的第一人,並且引起了大陸有關學術單位的重視,高齡九十七歲的馬輔馬老先生,是如何辨識出這些陶片上的古文字,這陶片上的內容,真的是中國最早的一封信嗎?

  上個星期製作小組來到了馬府,驚訝地發現馬老先生雖然已經近百歲,不但思路清晰,身體硬朗,口齒也依舊清楚,朝氣蓬勃,實在一點也不老,提起辨識這些陶片文字的過程,馬輔馬老先生眼睛神情為之一亮,他說他研究甲骨文四十多年以來,還沒有看過整句整篇文章的甲骨文,所以當他兒子馬大勉,拿聯合報的剪報給他看時,他興奮得如獲至寶。

  這些報刊和照片,就是山東大學考古系提供給馬輔的資料,根據這些資料,馬輔以他四十多年研究甲骨文的根基,譯出這是一封平安信,共十二個字,意思是「危得叩,你的長輩畯長平安無事,你可以安心在彤服務,舉」。馬輔馬老先生說,這是中國到目前為止,發現最早的一封信,危得是姓名,彤是地名,這封信的發現,可以證明中國文字的起源可能早於東亞各國,所以山東龍山時期陶片的出土,彌足珍貴。

  馬輔已經把翻譯出來的資料,寄到山東大學考古系,山東大學也回信表示如獲至寶般的興奮,預備在最高考古雜誌上發表,山東考古出土,台北甲骨文專家譯出,這個成果,或許是當初開放兩岸交流沒想到的吧!馬輔馬老先生,雖然不是歷史或考古文字學的教授,然而他在甲骨文上的研究成績卓著,不但著書多冊,連有關方面的學者也多所尊崇。馬老先生淡泊名利,只專心在研究學問上,如果不是這次成為,譯出中國最早一封信的第一人,恐怕知道馬輔馬老先生專精於甲骨文的人,只有少數有心人士。

  馬輔生於民國前十五年,學的是理工科系,民國五十五年,從台糖虎尾副總廠長職位退休後,才開始專心研究甲骨文,他這種退而不休,始終有一個研究重心的生活哲學,或許就是他養生長壽,頭腦清晰的祕訣。

  馬老先生生活規律,每天除了吃飯睡覺,他還例行做頭部和腰部運動,他說頭部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防止中風,腰部運動對內臟的維護相當重要,因此他數十年如一日,每天一定做三次頭部和腰部運動,除此之外,他所有的時間都埋首在研究工作上,早在幾年前,他就把所有的甲骨文都研究透徹了,不論是台灣、大陸、美國有關甲骨文的書籍,他都託人買來研究,現在他致力於研究文字的起源,他說,我們現在字典有幾萬字,這些字,事實上是由一千多個衍生出來的,整理這一千多個字,和它由形、聲、義所衍生出來的文字,是他目前正在著手的工作。

  從發現中國最早的一封信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人如何能長生不老,永遠年輕有用,馬輔馬老先生雖然已經活了九十七個歲月,他旺盛的生命力,不虛擲光陰,或許還是許多年輕人該效法的楷模。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