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情‧旅情‧故國情-黃河之美(四)

張嘉君 李中恩 報導

從供奉河神和呂洞賓的故事,可以看到黃河沿岸居民淳樸的一面,尤其對於河神的信靠,更可以看出他們對黃河敬畏之情。黃河雖然有多次潰決的經驗,但是它也造福人群,現今還可以看到蘭州水車以及劉家峽水庫,都是利用黃河灌溉發電的例子,接下來看看人們如何利用智慧,讓黃河發揮功能。

  為了探尋黃河百態,製作小組又來到了中國版圖的地理中心~蘭州,蘭州位於黃河的南岸,而黃河也貫穿市內主要的道路,市內兩岸的交通,完全仰賴這座橫在黃河上的鐵橋~中山橋,中山橋所在的地理位置扼河西走廊,也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明朝時曾採用二十四艘大船並聯的方式,架設浮橋以利通行,清朝時才改為鐵鑄的橋,一直沿用至今,其後為了加固鐵橋結構,才添設這種弧形鋼架拱樑,使得氣勢更加雄偉。

  過橋之後,來到了黃河母親雕像公園,這個公園是蘭州市政府,為了歌頌黃河而設立的精神堡壘,雕像的線條粗獷大方,頗具現代感,不過公園下方還存在的兩艘羊皮筏子,卻又把我們的思緒帶回歷史中,只是很難想像,如此現代化而又富裕的蘭州市,怎麼還會有象徵貧窮,舊社會文明的產物。昆林貴跟李德明兩位都是回民,這可以從他們所戴的帽子辨識出來,昆林貴已經有四代,都是以羊皮筏載客載貨為生了,看我們對這種文革期間已被取消,現在大部分做為觀光用途的羊皮筏子如此好奇,昆林貴為我們簡單說明羊皮筏的製作方法。

  取下來等曬乾後,即可捆住四肢及頭部的缺口、充氣、串聯,整個製作過程,大概需要三、四十天,坐上這種看來不太可靠的筏子,心裡有些擔心,實際上開始行走,就像坐在橡皮艇一樣穩當,當地的回民告訴我們,這種工具的好處就是,不論河水漲了多高都能行筏,唯一擔心的只是起大風,他說他們過去經常花十三到十五天的時間,順流到包頭,沒下過羊皮筏子一步。

  過去黃河邊上的回民,大都使用這種獨特的交通工具載送木材,從上游漂到下游,到達目的地,把氣一消就可縮小皮筏子的體積,騎驢或騾回家,這同樣是一種運用自然原理的智慧。

  位於蘭州郊區下川附近僅存的水車,也是一例,這座已有百年以上歷史的水車,終年默默地履行義務,讓惡名昭彰的黃河,也能發揮正面功能,水車的每個葉片頂端,都有一個舀水罐,在先人巧妙的設計下,每個舀水罐的角度,恰好能滿裝,到達一個定點後,又能進入引水渠道,黃河十分寬容,不吝於當地農民取走它的些許「細胞」,所幸居民還相當珍惜資源,我們看到一位先生很熟練地走上引水渠道,拿上木塊,阻擋河水,他說用完了,把它關掉,他十分感謝這座古老水車的貢獻,有了它,就不需依靠下面那座現代發電廠。據說這個地方過去還有許多水車,只是因為文明的腳步太快了,或是禁不起時間考驗而紛紛遭淘汰,蘭州市政府還想把這座僅存的水車,移到市中心當市標展覽,屆時不知又會有什麼變化。

  從蘭州繼續西南行後,來到了黃河另一個造福地點,劉家峽水庫,這座大壩高一百四十七公尺,長八百多公尺,它是利用自然形成的二十公尺落差地形發電,一年可發電五十七億度,由於兩岸崇山峻嶺,懸崖峭壁,河谷狹窄,再加上水流從閘門噴出時,在陡坡段急速奔騰,水從數十米高處跌入河中,就像天河傾注般白浪轟鳴,十分壯觀。從劉家峽大壩出發西行,發現黃河的水在水庫發電作用下,竟然清澈如鏡子,黃河水竟然也能有這種光景,夾岸奇峰對峙,千岩壁立,與這片寧靜的湖面交相輝映,在這駛船的人,全都是附近居民,當地政府特別允許他們的收入所得不必上稅,以彌補他們居住地受到限制開發的損失。

  船行將進兩個多鐘頭後,黃河再度恢復了它的一般形象,不過兩岸的奇石也越來越多,有如桂林山水,又有如長江三峽沿岸的景緻。整整花了四個鐘頭才抵達過去是絲路必經,位於黃河北岸的炳靈寺,遠遠就看到山壁上的凹陷內,大大小小的佛像林立,炳靈寺,藏語就是十萬佛的意思,石窟群集中在南北端,高六十公尺的紅色砂岩崖壁上,長約兩公里,現存窟龕及石雕像總數在八百以上,這座高二十八米的石像巨佛,設立於唐代,雖然在時間的洪流下,已失去了右臂,左手也殘缺不全,兩腿也已被歲月吞噬,但它依然屹立,踞高俯視黃河,終日聆聽它的高吟低哦。其他的佛像造像期間更早,在五胡十六國的西秦統治此地時,就已經興建,一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年代久遠勝過紀元以來其他石窟,炳靈寺文物管理所所長王亨通認為,這跟當時君王為鞏固政權及民間信仰密切相關。

  黃河是中國古文明的發祥地,沿岸居民的生態也十分豐富多樣,雖然歷史上它的潰決曾經奪走許多人的生命,然而它畢竟還是擁有恬靜的,充滿生機的,孕育人類歷史的一面,讓我們一起用感恩的心,擁抱它的美,用智慧讓它永遠發揮至善的一面。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