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輔 李中恩 報導 / 台北市
買書不難,看書也不難,但是要修裱古書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國立中央圖書館有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先生呂起森,在不識字的情況下,和古書結緣近五十年,他做了十幾年修裱古書的工作,憑藉的細心和耐心,他致力於維護國家珍貴的文化資產,稱得上是一位傳奇人物,經過他的巧手回天,很多古書在修裱之後,得以在國人的面前再曝光。
只念過一年私塾,大字認不得幾個,不過在同仁的眼中,他卻是公認的「館寶」,甚至是「國寶」,仔細算起來,從民國三十五年進入南京中央圖書館當工友,呂起森與書結緣已經四十九年了,從一名搬書的工友,逐漸成為一位修補古書的專家,呂起森回憶說「這一切都是緣分」。為了繼續照顧一萬七千餘部,將近十八萬冊,明、清以前的善本書,十四年前呂起森決定退而不休,他並且利用晚上逛畫店的機會,偷偷學人家裱畫的技巧,摸索的差不多了,呂起森才從裱畫轉而裱書。
一本後漢書、一本舊唐書地理志,這兩本「處女作」,呂起森至今仍然保存著,呂起森研究修補古書的程序是:先將脆弱的書頁,一張一張的放在雁皮和褚皮混合而成的修裱紙上,然後是在清理乾淨的書頁上,輕輕的刷勻一層防蟲的漿糊水,再將一張修裱紙覆上,用乾毛刷反覆的刷平,當完全密合沒有空隙之後,便貼在身後落地的大木架上晾乾,等過了廿四小時,就算完成了,據說修過的古書,再耐一千年也沒有問題。
到底修裱古書的竅門是什麼呢?呂起森說「技術無他,唯需謹慎和耐心而已」。尤其是碰到又脆又破的書頁,必須一點一點的處理,急也急不來,碰到難做的書頁,有的時候一天做不到十頁,不過情況比較好的,一天可以做到三、四十頁。呂起森想起了他修的第一本書「明代的庚戌冬至正訛」。
由於一開始修裱的古書都是損壞比較嚴重的,為此呂起森還特別到故宮去「討學」,這本明代的廣韻,就是呂起森看著故宮的修裱師一點一點完成的,呂起森指出其中最艱難的部分,就是將這些分離的頁片一塊一塊的補回去,等到呂起森開始修補宋朝王應麟所撰的玉海時,他的修裱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了。
十多年來,呂起森到底修過多少古書,他已經不記得了,不過他說館裡面損壞最嚴重的善本書,大部分都已經修完了,剩下的都是比較好處理的,儘管如此,只要一有空,呂起森還是會觀摩學習以前人所補過的書,期望能精益求精,他說,古書的價值就是讓後代知道,並且善加利用,如果不好好的修這些書,怎麼能夠讓古聖先賢的智慧和寶藏留傳下來呢?透過特藏組盧主任的安排,我們有幸一睹中央圖書館所特藏的一些善本書,這些書經過修補之後,展現了新的生命和價值。
這個小木盒裝的是雷峰塔藏經真本,是中央圖書館所收藏最早的宋版刻本,這本記載佛家經典的小書,是雷峰塔倒塌以後,在塔基被發現的,由於年代久遠,其中有些字句已經有剝落的痕跡,不過經過修補,仍然保存完好。這部由梁昭明太子所撰的文選,字體刀法略帶瘦金體的習氣,屬於南宋初期建陽刊本的風格,是完全由宋人刻、宋人印,同時由宋人圈點的一部書,極富學術價值,像這些由竹紙和黃麻紙為材料的刻本,如果不急時修補,後人根本無法觀賞到。這本龍江船廠誌,詳細記載了明朝政府所承造的所有船艦,舉凡船的結構,尺寸、造形和材料都被一一的記錄和描繪,鄭和下南洋所用的船就是出自這家造船廠,您可能看不出來它是一本仿的書,由於明清時期的藏書家非常重視宋版的書,因此,當遇到了孤本,就會請名家臨寫,力求與原本一致,這本書不僅字體和印章都是臨寫而成,就連蟲蛀的痕跡都勾劃不誤,令人稱奇,這些歷時千年的古書,都是經由專家修補之後,才得以保存至今。
目前,儘管呂起森修補古書的能力早已獲得肯定,不過盧主任表示,特藏組內仍然有一批唐朝時期用手寫的敦煌卷子,共卷,至今就連呂起森都不敢碰,由於這批卷子的紙張更脆,還有待更高明的專家來修補,但是,國內這一類的人才卻十分的缺乏。面對修補古書後繼無人,呂起森也有相同的感慨,因此他時常利用外賓或學生團體參觀時,機會教育大家,希望能夠激起年輕人對修補古書的興趣。
留著平頭白髮的呂起森,雖然不認識幾個字,不過言談間卻流露出一股文人謙和的氣質,這樣專注的身影,幾乎數十年如一日,夜幕低垂,中央圖書館善本室的裱背室裡卻燈火通明,以館為家的呂起森雖然很遺憾,不認識這些古書,不過他說「只要讓我繼續修裱這些書,我就很快樂,很滿足了」。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