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
為了落實社區文化和文化產業的理念,文建會特別從全省各地選出六個文化產業的示範區,李總統也在百忙之中,參觀了整個試辦的成果,節目中將介紹苗栗三義木雕村、台南走馬瀨農場,看看他們如何化解現代產業與傳統民俗之間的衝突,將文化、產業和社區結合在一起,創造出社區文化、開鑿生命共同體的活水源頭。
三聲鑼響,文藝季活動就在台南縣偏遠的走馬瀨農場熱烈登場,在走馬瀨農場廣大的青青草原上,首先是各種動態的藝陣表演,南瀛素有「藝陣故鄉」的美稱,這些表演的團體,都是從全縣各國民小學裡精挑細選出來的隊伍,從他們虎虎生風、有板有眼的表演裡,可以肯定,這些民俗技藝已經成功地傳承給了這些新生代了,草原上有十八般技藝,露天的鄉村劇場裡,也有南腔北調,從載歌載舞的山地歌舞,到吹奏拉唱的客家小調,表演的人樂在其中,台下的觀眾也聽地津津有味。而前來為文藝季開鑼的地方首長,和文建會主委鄭淑敏,也和大家圍在一起隨興地合唱歌仔戲曲,其樂融融。
這一次文藝季活動,在偏遠的走馬瀨農場辦地有聲有色,非常成功,為什麼這一片青青草原上,能夠開出豐盛的文化花朵呢?我們且來回溯一段走馬瀨的開發歷史。走馬瀨依山傍水、風景優美,原本就擁有不錯的自然條件,為了改善營運虧損,台南縣農會於是展開新的經營模式,開路造橋、坡地重劃、廢除蔗田,改種盤古拉牧草,一年之後,不但轉虧為盈,而且整個走馬瀨的景觀也煥然一新,引發縣農會進一步擴展經營方向的靈感。
改型為觀光農場的走馬瀨,除了以各種遊樂設施和廣大無邊的青青草原,吸引遊客之外,更陸續開發了三十幾種和農業文化相關的觀光遊憩項目,比如古農具動動手,讓小朋友和來自都市的上班族,有機會親手操作台灣早期的農耕器具。農作物動動手,也讓遊客全家大小一起下田,體驗栽植採收的田園之樂,保種動物園飼養了一些,早期本土種的經濟性動物,牧場裡的乳牛、黃牛和水牛,更增添了青青草原的詩情畫意,而讓孩子們親手餵哺小羊,也可以成為他們童年最美好的回憶,這些林林總總的設施,使得走馬瀨成為名副其實的主題休閒農場。而在農業轉型,產業升級之後,走馬瀨農場更成立了田園藝廊和鄉村劇場,把文化主題也融合了進來、除了田園藝廊發揮典藏農業文化的功能之外,鄉村劇場也成為台南地區社區文化表演的大舞台。根據蔡總幹事的統計,一個文藝季活動,為走馬瀨帶來了50%的業績成長,可見文化產業並不是唱高調,當產業和文化結合,新的奇蹟也許就要誕生了。
走在苗栗縣三義鄉的尖峰路上,放眼看去,盡是琳琅滿目的木雕藝品店,這裡是全世界罕有的木雕工藝村,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三義木雕有過幾翻浮沉,但是幾百家毗連而立的商家,說明了三義木雕榮景依舊。三義目前雖然穩居國內木雕業的龍頭重鎮,但是也潛藏了二個危機,一方面是大陸和東南亞的木雕作品,已經逐漸擠上三義木雕街的貨架上,另一方面令有識之士憂心的是,整條木雕街的作品,幾乎都還停留在工藝品的層次,為了提升三義木雕業的創作水準,民國七十九年由地方人士和政府共同合作,興建了這一座木雕博物館,館內除了蒐藏三義本地的木雕精品之外,也廣泛蒐集全國性的名家作品,成為國內第一座木雕主題博物館。
與博物館毗連而立的是一條新興的木雕街,這一條街有五十戶人家,大部分是來自全省各地的木雕工作者,他們之中有些是具有豐厚的傳統木雕根基的藝師,有些是學院出身的雕刻者,更有一些是嘗試走出藝術創作路線的藝術作家,由於風格上的獨特,使這些雕刻家以文化社區的概念,興起了藝術造街的念頭,而這個計劃馬上獲得文建會的支持。
藝術造街使得小小的神雕村,成為文建會所青睞的文藝季示範舞台,連李總統也忍不住前來參觀流覽一番,事實上,整個藝術造街配合木雕博物館,主要的目的不是為了觀光樣板的呈現,也不是為了替文藝季追熱鬧趕時髦,因為經過藝術造街的神雕村,正在為整個三義木雕醞釀一股巨大的改革動力。國小畢業、已經有二十年雕刻經驗,卻一直只從事神像雕刻的陳建璋,就充份感受到新觀念的衝擊。
本身學電機出身,卻一腳踩進木雕創作的楊永生,從一開始就從事純藝術性的創作,他認為藝術創作雖然辛苦,卻是三義木雕未來必須面對的道路。已經從傳統木匠轉型到藝術雕刻,而且有許多作品被博物館收藏的康木祥,也為三義的木雕同業提出了建言。
李總統近來一再提出,社區總體營造和社區文化的觀念,也就是說,社區的營造必須有文化的內涵才能生根,才能彰顯特色,而文化的經營往往可以蔚成產業,透過文化與產業的融合,藝術可以造街,文化也可以創造產業,三義神雕村和走馬瀨農場就是最好的見證。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