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文與諾貝爾獎(一)

綜合報導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佈我國旅美華裔科學家朱棣文博士,和美國學者菲利浦斯,以及法國科學家譚諾蒂齊共同獲得一九九七年的諾貝爾物理獎,消息傳回國內,讓國人相當振奮,瑞典皇家科學院稱許朱棣文的「雷射冷卻捕捉原子技術」,是一種史無前例的科學方法,有助於人類在低溫狀態中操縱物質,並且有可能在未來科學研究中,為次原子研究領域開啟新的技術,朱棣文是第五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也是李遠哲博士回國接掌中研院之後,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研院院士。朱棣文的研究對於人類究竟有什麼貢獻?他為什麼能夠得獎?華視採訪小組專程走訪史丹福大學,透過朱棣文博士、他的家人、學生,以及研究室裡的同僚,談談朱棣文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美國時間十月十五日上午,朱棣文獲得一九九七年諾貝爾獎的消息傳開以後,美國史丹福大學物理系立刻湧入大批的媒體記者,緊緊包圍在物理系任教已經有十一年之久的STEVEN CHU,面對各界的恭賀,朱棣文說,他能獲得諾貝爾獎,感到非常高興和光榮,他雖然覺得有些意外,但也不完全感到意外,因為面對競爭者,他事先認為「還有一線機會」。

  史丹福大學物理系的師生們,為朱棣文舉辦了一場慶祝會,今年四十九歲的朱棣文,是在美國土生土長的華裔科學家,朱棣文在一九八五年發展出以六道雷射光束撞擊,並且「陷獲(TRAPPING)」氣體原子的方法,這種方法促使原子停止運動,進而冷卻到超低溫的狀態,這種技術為輻射與物質間的互動,和量子物理學的次原子研究,開啟了新的技術。

  在記者會上,朱棣文談到物理學總是神采飛揚,擁有柏克萊加州大學物理學博士的他,最喜歡談的就是科學研究。

  物理學界認為,朱棣文實現了人類抓住原子的夢,不過這一位華裔美籍的量子光學權威,似乎並沒有因為獲得諾貝爾獎而受到太大的影響,結束了史丹福大學為他所舉辦的慶祝會和記者會後,他還是準時回到教室上課。

  朱棣文認為得獎後的改變是,學生可能會比較尊敬他,僅此而已,不過在學生眼中,精明、風趣又天真的朱棣文,其實早就已經在學術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朱棣文在民國八十三年獲選為中研院院士,當時並以第二高票當選,值得一提的是,朱棣文的父親朱汝瑾,早在民國五十三年,也以他在化學工程方面的專長,獲選中研院第五屆院士,父子相隔三十年,同為中央研究院數理組院士,在科學界一時傳為佳話。

  朱棣文的哥哥朱卓文,目前在史丹福醫學院任教,專長是DNA方面的研究,在哥哥印象中,朱棣文一直都相當熱愛學術研究;朱棣文的母親朱李靜貞女士,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目前獨自定居在南加州的爾灣市,她婉拒了記者的採訪,同時謙稱朱棣文獲得諾貝爾獎,是他自己努力的成果,與她無關。

  朱棣文過去曾經兩度回到台灣,第一次是在三年前,應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博士邀請返台演講,另外一次則是在今年八月,他回台灣為吳大猷博士九十歲生日祝壽。

  一九八七年,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在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從事研究,常和朱棣文的指導教授接觸,當時朱棣文就已經嶄露頭角。而與朱棣文有過共事經驗的學者則表示,朱棣文充滿活力、頭腦冷靜,而且相當平易近人。

  朱棣文是李遠哲博士接掌中研院長以來,第一位中研院院士獲得諾貝爾獎,但是朱棣文獲獎,卻在華人基礎科學領域等了相當久的時間,距離丁肇中博士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相隔了二十一年,而從李遠哲博士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迄今,也已經有十一年之久,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博士相信,未來十年,華人還有機會獲得諾貝爾獎,但是國內基礎科學的研究和教育的改革得迎頭趕上。

  中研院院士朱棣文博士獲得諾貝爾獎,對於中國科學的研究是一大鼓舞,希望這項「華人之光」能夠在台灣的科學領域發酵,帶動國內基礎科學的研究風氣。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