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3上線! 氣象局新版地震發布系統強化這些功能

7/23上線! 氣象局新版地震發布系統強化這些功能 | 華視新聞
現行系統(左圖)與新一代系統(右圖)測站分布圖。(氣象局提供)

黃育仁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台灣地處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相互碰撞之樞紐點上,乃典型板塊碰撞所產生之大陸邊緣島嶼,每年平均發生的地震超過3萬次,其中發布有感地震次數約 627次(101至106 年平均值),而氣象局發布的「地震報告內容」,包含發震時間、震央位置、地震深度、地震規模與各地最大震度等,是民眾瞭解地震情形與防救災應變作業重要參考資料。

氣象局105年起,著手發展新一代有感地震報告發布系統,以進一步提升該系統效能,氣象局表示,原有地震報告發布系統包含強震站約110站,即時將連續資料傳回至本局資料處理中心,進行自動訊號觸發程序,同時儲存連續記錄 檔案,值班人員經分析、處理後完成地震報告製作,後續透過電子郵件、本局全球資訊網站、電話語音、行動電話簡訊、群組傳真以及公共電視跑馬燈等管道對外發送地震報告。隨科技發展,近年來新式儀器偵測效能與網路傳輸功能提升、資 料處理設備與備援機制亦有改善、同時訊息發布與傳輸管道也有新增。

氣象局說明,新一代系統於今年7月23日正式上線作業,原有系統仍並行至少半年做為輔助備援之用。

現行地震報告圖(上圖)與新版地震報告圖(下圖)。 (氣象局提供)
現行地震報告圖(上圖)與新版地震報告圖(下圖)。 (氣象局提供)

新一代系統主要強化部分如下:

(一)測站分布數量加密化:針對山區與各縣市測站分布予以 加密補強,儘量減少測站分布空缺區域,以優化地震偵測能力。

(二)觀測儀器種類增加:除強震儀之外,速度型地震儀、寬頻地震儀、井下地震儀與海底地震儀亦納入作為地震定位作業,以增加對於中小型規模地震與遠震的偵測能力。

(三)觀測資料品質提升:原地震速報系統觀測儀器取樣率為每秒50點、解析度 16位元(稱16位元系統),新系統儀器取樣率提升至 每秒100點、解析度24 位元(稱24位元系統),可提供更優質的觀測資料,以利地震波相判讀與中小型規模地震解析。

(四)系統整合平台優化:採用美國地質調查所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USGS)於西元 1993 年研發目前仍為全球各 機關廣為應用之Earthworm系統平臺,可有效進行不同來源觀測 網觀測資料之蒐集整合,且可進行一系列之觀測資料接收、儲存、 展示、處理與資料交換。

(五)地震報告圖示進行更新以更清楚顯示地形資訊。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