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網路時代 實體書店逐漸消失中

張良瑜 宋佾璋 專題報導  / 台北市

台北市的重慶南路是知名的書街,在全盛時期開了100多家書店,但網路世代崛起,很多人都選擇上網買書,讓實體店面經營、越來越困難。老字號書局紛紛歇業,會造成什麼樣的衝擊?傳統書店的書香之氣,是不是終將消失?今天的真相急先鋒。

一大清早書店老闆沈榮裕,忙著開店這裡是他經營43年的,重慶南路老字號天龍書局,重慶南書街重建促進會長沈榮裕,把書一一排列整齊放上書架,每一本都視若珍寶,異國書籍風格獨特的字畫,這些都是老顧客們的精神糧食,但讓他感慨的是一個早上,不到十個客人長輩佔了多數,書街鼎盛榮景大江東去,對比十幾年前的繁華,讓沈榮裕不禁悲從中來。

沈榮裕說:「 一個店以前可以從三四百萬、四五百萬弄到現在剩下不到一百(萬)」

根據財政部統計2017年,全台書店只剩2113家,和十年前2603家相比,減幅高達18%光是近五年,就收掉200多家老闆堅守岡位,說什麼都不讓書香文化灰飛煙滅。

二十多家、十多家到現在剩下個位數,你那種心裡的感嘆,所以我們無論如何,要守護這個重南書街,他是文創公司總監劉定綱,是書店內少數的年輕客人,對抗網路世代,實體書店轉型再轉型,但是像劉定綱一樣,固定逛書店的年輕客群越來越少,書店想逆勢求生,必須要制定一套生存法則,書市經營有多慘澹?

以一本台幣200塊的書為例,利潤只有30元,如果坐落在重慶南路,一個月房租至少12萬,加上人力成本要不虧本經營,比登天還難,蔦屋書店店員請問鮭魚親子蒸飯哪位的,新鮮鮭魚搭配季節時蔬,還有抹茶聖代和小點心療育,這是全球最美的書店,階梯式的親子設計,架上陳列大眾化選書,周邊環繞特色商店,空間配置別具巧思,業者不讓書店只賣書,要用溫暖元素讓客人回流。

看准台灣人愛喝茶,書店引進花草茶飲,打造名符其實的?書中品茗?這樣的經營模式看似多元,卻也引發外界憂慮。

世新大學教授彭懷恩說,書店不像是書店,開始朝咖啡店或文創商店發展,失去書店看書本質,這是滿讓人憂傷的。

走過重慶南路,書店老闆依舊熱情招呼,只是書街輝煌傳奇變成追憶,當十年前的崢嶸歲月,在競速的都市文化中逐漸淹沒,到底會是時代的進步,還是衰敗的開始?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