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宗良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國內疫情仍然處於高原曲線的狀態,全台各縣市各級學校紛紛改遠距教學,近期傳出孩童確診死亡的個案,也讓不少家長憂心忡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8)日特別請來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為民眾詳細說明兒童重症的問題。
兒童腦部病變機制多 8類情況要小心
邱南昌說明,目前COVID-19腦部病變的機制可能有以下幾種,「病毒直接侵犯、細胞激素風暴、血管內皮細胞受傷,其他器官受損導致代謝異常」。邱南昌表示,在COVID-19感染的時候,通常會引發全身性的反應,若其他器官組織受到嚴重的傷害,也會導致腦部的進一步傷害,譬如肺部受到很大的感染,造成呼吸困難缺氧,腦部就會受傷。
邱南昌認為,目前的確診孩童,有發生腦部受傷的病例,感覺上不是只有單一種機制,似乎有各種多樣性,其中有一些甚至不只一個機制,有同時存在多種機制的現象,可能導致個案的病情迅速惡化。
邱南昌特別會同各兒科專家討論制訂出指引,提醒家長,有以下的8類情況就要特別小心,「體溫大於41度、意識不佳、持續昏睡、持續頭痛、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抽搐、步態不穩」。
家長應多留意 兒童是否發燒、嘔吐、抽搐
邱南昌指出,兒童感染症狀有6成左右都有發燒,有些病例燒得又快又急又高,我們腦部有體溫中樞,小朋友發高燒很少會超過41度,若發燒超過41度,代表體溫調節中樞可能已經出問題了,若長時間持續發燒,即使沒到41度,也應該多加留意。他說明,小朋友發燒當下會比較想睡、意識比較不好,不過若是退燒之後,意識恢復得還不錯,反應也恢復正常,可以玩來玩去,就不必過份緊張,但若出現持續性的頭痛、嘔吐,就應該注意腦部是否出現病變,導致腦部腫脹,腦壓上升。而持續性嘔吐和一般腸胃的嘔吐不同,即使沒有進食,仍然有嘔吐的現象,就應該特別小心。
邱南昌表示,肌躍型抽搐指的是有些人在睡前,大肌肉群會突然抽搐一下,若只抽搐一兩下則不必過度緊張,但持續出現的話就應該特別小心,也強調確診孩童出現抽搐、痙攣或癲癇發作,則要非常小心。
邱南昌說,6個月到5歲的孩童可能發生熱痙攣現象,在急速發燒的情況下容易出現,簡單型的熱痙攣,只發生一次,發生的時候是左右兩邊對稱性發作,且時間約1至2分鐘,若是孩童睡一覺之後,精神狀況恢復得不錯,則不必過度擔心,若是抽筋或抽搐的情況持續較久,超過15分鐘,或發作時失去意識,但恢復意識前重覆發作,以及單側發作較明顯,非對稱性發作,若有上列情況,都應該特別留意。
邱南昌建議,若孩童確診同時伴隨抽搐的情況,還是要去給醫生診斷,或許只是不嚴重的熱痙攣,但也有可能是嚴重的病變,若是出現步態不穩,則可能是影響到後腦勺小腦及腦幹。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