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維邦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自古以來,人類的活動便與時間息息相關。要計算時間,就需要時間的單位,而晝夜交替、四季更迭的現象成了最基本的時間單位。2024年為國曆「閏年」,迎接4年一次的29日,那您是否知道229的由來為何?對此,中央氣象署解釋了。
中央氣象署先前說明,我國古代所使用的農曆,月份是配合月象圓缺,12個陰曆月(朔望月)加總約354日,而氣候周而復始的一個回歸年卻有365.2422日,兩者相差11日左右。因此,為了使農曆的春夏秋冬能配合陽曆的四時節氣,老祖先們便在農曆適當的時間,增加一個月,以解決農曆年較短的問題,而該增加的月份就稱為「閏月」。
至於陽曆也是類似機制,就是所謂的「閏年」。中央氣象署指出,大家通常認知一年有365天,不過太陽視行從春分點到下一次春分點的「回歸年」,其長度為365.2422日;因此,以日記年,每過一年就會比回歸年的時間短少約0.25天(約6小時),如此一來每四年視行太陽就會落後春分點位置大約1天的時間。
為了彌補這個差值,使日期和節氣較為對位,陽曆曆法中規定,每4年就有1年的2月必須多1天,也就是2月29日,而人們把2月有29天的這一年稱為「閏年」。
中央氣象署表示,由於一個回歸年約365.2422天,若一直以每4年加閏1日的方法記年,多年後就發現太陽回歸春分點的日期,會越來越提早,所以為了更準確記錄時日,天文學家制定陽曆閏年規:「以西曆年份為數,此數為4000倍數不閏,400倍數閏,100倍數不閏,4年倍數閏。」
舉例來說,西元1992、1996、2016年等等,為4的倍數,故為閏年;西元1700、1800、1900年為100的倍數,非閏年;西元1600、2000、2400年為400的倍數,為閏年;西元4000、8000年為4000的倍數,因此不是閏年。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